日媒曝出重磅: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是谁在买日本海鲜?一查才发现,竟是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公司出手的。 回想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出大事,那场大地震加海啸把核反应堆搞崩了,辐射水漏得满地都是。 从那以后,日本就开始存这些废水,好几百万吨堆在那,到了2023年夏天,日本决定把这些处理过的废水慢慢排到海里,说是加了稀释,安全得很,国际原子能机构也点头说没问题。 可中国不干啊,直接下令禁了所有日本海鲜进口,怕辐射污染传过来影响咱们的饭碗。 那时候,日本海鲜对华出口一下子断了弦,尤其是扇贝和海参这类,损失上亿。 扇贝这玩意,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量占他们总量的半壁江山,禁令一出,日本渔民叫苦连天,转头找美国和东南亚帮忙加工和卖货。 美国那边甚至帮着建了条不走中国的供应链,接了不少日本扇贝去剥壳再卖。 两年多过去,今年春天,日本和中国谈了谈,达成协议,中国同意逐步放开进口,但福岛和周边九个县的海鲜还是一刀切禁着。 北海道不算禁区,所以这批扇贝能过关,运货那天是11月5号,日本政府高官还特意开记者会说,这标志着贸易关系缓和了点。 可买家是谁呢?挖了挖,发现是苏州一家叫令合的公司出手的,这公司表面看是中国注册,但后台有日本资金掺和,可能是日本企业为绕开禁令设的桥头堡。 日本海鲜禁了两年,现在通过自家在华公司曲线救国,运进来再加工卖掉,这操作够溜的。 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有人觉得这是好事,贸易恢复了,大家有更多选择;但更多人担心,核污染这东西隐形啊,吃下去几年后出问题谁负责? 韩国那边也闹过类似事,福岛废水排海后,他们海鲜市场人心惶惶,好多人干脆不吃海鲜了。 韩国政府测了测自家海域辐射,说是没超标,但民众不信啊,销量直线掉。 回日本自家,福岛港附近抓的鱼,铯含量超标180倍的都有,黑鲈鱼这类重灾区,去年夏天测出一堆问题鱼。 日本扇贝也出过事,虽然北海道远,但海水是连着的,谁敢打包票没影响? 再说獐子岛那档子事,早几年就被曝光,他们从日本进扇贝,加工完贴上国产标签卖,赚差价赚得飞起。 獐子岛集团后来干脆不养扇贝了,转行专做加工和代购,帮西方客户接货。 这样的案例一堆,消费者哪敢放心?进口海鲜进中国,得过海关检测,日本那边也得自查辐射水平,但总有漏洞啊。 企业图利,运进来卖高价,加工厂一转手,产地就模糊了,普通人买菜时,看标签写“国产”,谁知道里面藏猫腻? 网上吐槽的多了,有人说这不光是生意,还牵扯公众健康,想想那些隐形风险,辐射积累在身体里,慢慢伤肝肾,谁赌得起? 日本渔业为了活下去,拼命公关,说他们的海鲜比国际标准还安全, IAEA报告也背书。 可科学数据是一回事,人心是另一回事,消费者怕的不是数据,是信任崩盘,企业进口时,得多想想责任啊,不能光盯着钱包。 监管部门也得盯紧,从源头到餐桌,要是出事,罚款赔钱事小,品牌砸了就回不来了。 话说回来,这事也暴露了国产海鲜的痛点,咱们自己海域污染也不少,工业废水、重金属啥的,恢复信心得花大力气。 进口日本货,或许能刺激国内产业升级,但前提是安全第一,总的看,这6吨扇贝只是冰山一角,后面可能更多货跟进。 日本和中国贸易纠葛深,缓和是好事,但别让老百姓的餐桌成战场。 这事提醒大家,食品安全得靠大家守着,企业多点良心,政府多点透明,消费者多点警惕,就能少点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