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统合司令官、海军大将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对抗,日本得提早把后勤补给这一块准备扎实。 这番话看似是未雨绸缪的军事部署建议,实则暴露了日本当前后勤体系存在的诸多短板。长期以来,日本在军事力量发展上更侧重装备采购和前沿部署,对后勤补给这个"战争生命线"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从装备维护体系来看,日本自卫队的装备依赖大量进口,尤其是高端武器系统。像F-15J战斗机、宙斯盾驱逐舰等主力装备,关键零部件大多需要从美国采购,本土自主生产能力有限。 一旦陷入长期对抗,这种依赖进口的模式很可能出现断供风险。美国自身在全球范围内有多重战略需求,能否持续优先保障日本的零部件供应,本身就是个未知数。 更现实的问题是,日本的军事仓库储备规模有限。根据公开数据,日本自卫队的弹药储备量仅能满足短期高强度作战需求,若战事持续超过三个月,很多关键弹药种类就会面临告急。 油料储备同样不容乐观。日本作为资源匮乏国家,石油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军事用油的储备周期和轮换机制存在明显漏洞,一旦海上运输线被切断,后勤补给链很可能瞬间瘫痪。 在运输能力方面,日本自卫队的战略投送手段严重不足。目前仅有少量C-2运输机和大型运输舰,且这些装备的出勤率和维护状态并不理想,难以支撑大规模、长时间的物资投送。 民间运输力量的动员机制也不完善。虽然日本有《自卫队法》规定可以征用民间船舶和车辆,但相关的协调演练从未真正大规模开展过,战时能否快速高效地整合民间资源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后勤人员的缺口更是突出问题。日本自卫队近年来面临严重的兵源不足,后勤保障岗位的人员流失率持续攀升,很多关键技术岗位长期处于缺编状态。 这些岗位需要专业的维修、补给、医疗等技能,短时间内难以通过临时招募填补空缺,这对长期对抗中的后勤持续保障构成了直接威胁。 南云宪一郎的提醒或许是意识到了这些隐患,但日本当前的后勤准备工作却显得雷声大雨点小。去年公布的《防卫白皮书》中,关于后勤补给的预算增幅仅为5%,远低于装备采购12%的增幅。 所谓的"后勤准备计划"也只是停留在纸面,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时间节点。这种只喊口号不落实的做法,很难真正提升后勤保障能力。 反观现代战争,后勤补给的重要性早已被多次验证。乌克兰在与俄罗斯的对抗中,正是依靠西方持续的后勤支援才得以维持战线,而俄罗斯初期也因后勤准备不足遭遇了不少挫折。 日本若真要为长期对抗做准备,就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态,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比如加大本土零部件生产能力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资源供应渠道,完善民间运输力量动员机制等。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日本似乎更热衷于购买先进武器装备,对后勤这种"看不见的战斗力"重视不够。这种重装备轻后勤的思维,很可能导致其在真正需要的时候陷入被动。 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不断渲染地区紧张局势,试图通过强化军事力量来提升存在感,这种做法本身就加剧了地区不稳定。与其花心思准备所谓的"长期对抗后勤",不如多做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的事。 南云宪一郎的言论也从侧面反映出日本军事战略的转变,从过去的"专守防卫"逐渐向"主动应对"倾斜。这种转变背后的意图,值得周边国家高度警惕。 毕竟,地区和平稳定不是靠军事对抗准备出来的,而是靠对话协商和相互信任构建起来的。日本若真为自身安全着想,就应该摒弃冷战思维,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建设性合作,而不是一味地渲染对抗风险。 后勤补给准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只有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与邻国和睦相处,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南云宪一郎的提醒或许有其现实考量,但日本在推进后勤准备的同时,更应该反思自身的战略走向。如果一味沿着强化对抗的道路走下去,再好的后勤准备也难以换来真正的安全。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地区国家更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日本应该认清这一趋势,停止炒作对抗话题,以实际行动为地区安全贡献正能量,这才是保障自身长远利益的正确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