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的“造船泰斗”沈闻孙院士,11月17日在大连与世长辞——就是那个打破日韩垄断、让中国大船驶向世界的老人。 不少人未必清楚他到底有多了不起:当年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的技术被国外攥得死死的,咱被卡着脖子动弹不得,是他带着团队硬啃下这块硬骨头,签下5艘订单把垄断撕开了口子;后来他设计的18万吨级货轮,更是让船厂一下拿到百艘订单,“中国造船”就这么成了叫得响的国际名片。 从青丝到白首,他一辈子扎在船厂的车间与设计室里,以一名党员的坚守,把整颗心、毕生热爱都扑在了船舶设计上。国家科技进步奖拿了个遍,人却始终是那副谦和低调的样子。那会儿是上世纪80年代末,全球超大型油轮的订单被日韩攥得死死的——他们不仅垄断技术,连设计图纸都捂着不给,中国船厂想接活,只能做些小吨位的“边角料”。沈闻孙攥着皱巴巴的行业报告,在车间蹲了三天,馒头就着咸菜啃,铅笔头磨短半截,跟团队说:“别人能搞的,咱中国人凭啥不行?” 国外专家来考察,瞅了瞅手绘图纸和老计算尺,甩下句“十年都搞不出合格VLCC”就走了。沈闻孙没抬杠,把铺盖卷搬去设计室——没先进软件,就手算船体每处强度;凌晨三点的台灯下,稿纸堆得比椅子高,血丝爬满他的眼。 1993年那艘30万吨VLCC下水时,船身鲜红的“中国造”晃得人眼热,连日韩航运商都派人来看。签下5艘合同那天,他没摆宴,只给团队发了热乎肉包子:“这是咱自己挣来的馅儿。” 后来的18万吨散货船更绝——他加了节能导流罩,比日韩同款省油12%,一下戳中国际航运商的痛点。挪威巨头直接抛来百艘订单,合同上“沈闻孙团队”的字样,让“中国造船”在国际展会挺直了腰。 拿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奖金没捂热就捐给青年创新基金。平时他穿洗发白的工装,食堂排队时,会拉年轻技术员蹲角落,指着饭盒油渍画船体流线型。 如今中国造船占全球近半份额,巨轮接茬下水,可这底气是他那代人用铅笔、计算尺和熬不完的夜攒的。他说“造船是给国家造底气”,这话不是口号,是啃咸菜时就刻进心里的念想。 95岁的他走了,可那些驶向深蓝的大船,每声汽笛都在替他说:“咱中国人,能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