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华人表示,日本之所以挑衅大陆,是因为在他看来打不赢,大不了退回本土,没有什么损失,一旦打赢了,就是一本万利。 这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却恰恰漏了最关键的一点——当年让日本退回本土,从不是心慈手软,而是那时的国力实在不允许。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时,中国刚经历14年艰苦抗战,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工业基础几乎被战火摧毁,别说跨海追击,就连国内的战后重建都需要从头开始。 那时的“允许”日本退回本土,是反法西斯同盟共同作战的结果: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70%以上的陆军兵力,让其无法全力投入其他战场;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的原子弹,彻底摧毁了日本的抵抗意志;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短短数日就击溃了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 日本不是“大不了退回本土”,而是被硬生生打回了本土,是战败者的被迫撤退,而非主动选择的“退路”。 战后的日本更不是“没什么损失”,它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本土被美军占领,和平宪法明确限制其不得拥有正规军队,国家主权处处受约束,直到冷战爆发后在美国的扶持下才得以喘息——这些历史事实,显然被那位日本华人刻意忽略了。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任人宰割的弱国,日本所谓“打不赢退回本土就没损失”的盘算,从根上就站不住脚。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占领领土”那么简单,而是精准打击关键目标的立体对抗。日本的军事基地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比如横须贺港是美国第七舰队的母港,也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核心基地,佐世保港则承担着反潜、两栖作战的重要职能,这些地方距离中国沿海不过数百公里,完全在解放军的火力覆盖范围内。 一旦日本主动挑衅,比如在台海、钓鱼岛问题上越过红线,中国的火箭军东风系列导弹、海军的航母编队、空军的隐身战机,能在短时间内对这些军事目标实施精准打击。 到那时,日本所谓的“退回本土”根本不是“安全着陆”,而是本土的军事设施、交通枢纽、甚至工业中心都会遭到重创——日本的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高度依赖精密供应链,一旦关键工厂或港口被破坏,整个经济体系都会陷入瘫痪,这难道不是“损失”? 更别说日本口中的“一旦打赢就是一本万利”,本身就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日本想“打赢”什么?是想重现当年侵华战争的美梦,还是想借着美国的势力在西太平洋捞取利益? 先不说中国的国防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单看日本自身的军事短板就足以戳破这个幻想。日本没有完整的国防体系,其武器装备大多依赖美国进口或授权生产,比如F-35战机的核心部件、宙斯盾舰的雷达系统,都需要美国提供技术支持;它没有战略打击能力,既没有洲际导弹,也没有核武器,甚至连远程巡航导弹的射程都受到限制。 而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常规导弹部队,高超音速武器、隐身轰炸机、航母战斗群等装备已形成体系化作战能力,西太平洋的制空权、制海权早已不是美国和日本能随意掌控的。日本如果真的敢主动挑衅,别说“打赢”,能不能守住本土的防御都是个问题——它的防空反导系统主要依赖美国部署的“萨德”和“爱国者”,这些系统在解放军的饱和打击面前,根本起不到多少作用。 那位华人还忽略了一个关键:日本的“本土安全”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日本是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90%以上的石油、天然气依赖进口,其中大部分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南海等航线,而这些航线恰恰在中国海军的常态化巡航范围内。 一旦冲突爆发,中国完全有能力切断日本的海上运输线,到时候日本本土的能源供应会迅速告急,工厂停工、民生用电紧张都会成为现实。更别说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本身就面临着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一旦再叠加战争带来的破坏,社会秩序很可能陷入混乱——这种情况下,“退回本土”不仅不是“没损失”,反而会让日本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再看国际环境,现在也不是日本能随意挑衅的时代。当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时,列强还在为瓜分世界互相算计,而如今国际社会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联合国宪章明确禁止侵略行为。 日本如果主动挑起冲突,首先就会违反自己的和平宪法,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制裁。周边的韩国、朝鲜等国,本身就与日本存在历史恩怨和领土争议,一旦日本军事扩张,这些国家必然会高度警惕,甚至采取反制措施,日本只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都能为中国提供支持,日本想靠美国“撑腰”就实现“一本万利”,简直是异想天开——美国自身都在应对中国的崛起,根本不可能为了日本而付出巨大的军事和经济代价。 说到底,那位日本华人的观点,本质上是对历史的误解、对现实的误判,更是对中国实力的低估。他以为日本还能像几十年前那样,把“退回本土”当成退路,把“挑衅”当成赌注,却没看到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中国,现代战争也早已不是当年的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