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关注中美“大豆外交”:手握遥控器的是中国 【观察者网】“不再依赖美国大豆的中

朴素梦想看世界 2025-11-17 18:52:48

港媒关注中美“大豆外交”:手握遥控器的是中国 【观察者网】“不再依赖美国大豆的中国,已经掌握主动权:在双方关系紧张时暂停采购,在关系缓和时恢复购买。”对于中美大豆贸易,香港《南华早报》11月16日刊登的文章如此评论道。随着中美贸易关系缓和,美方上月底称,中国已同意在明年1月前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在未来三年每年至少采购2500万吨美国大豆。在这一预期的推动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大幅上升,美国中西部农民欢呼雀跃。 回头看2017年,那时美国出口的大豆有一半以上运往中国,价值超过120亿美元。很多美国农民认为,只要控制粮食出口,中国必须买单。然而,贸易战之后中国进口美国大豆金额直接掉到30亿美元,中国迅速转向巴西和阿根廷。短短几年,供应链调整完成,甚至让南美国家发展出更成熟的农业基础设施。 根据报道,今年1至8月,中国进口美国大豆同比下降超七成,而巴西提供了中国市场约九成大豆供应。同时,中国国内大豆产量、储备量稳步提升,今年预计储备可达4400万吨,足够维持国内需求几个月。中美贸易战期间,中国不仅承受住了压力,还把粮食安全体系升级了。 美国农民对增加出口寄予希望,特朗普政府也把这当成政治资本,用来争取农业州选民支持。这种做法让大豆变成了外交筹码,农民成了国际议题中的变量。这听起来有些无奈,不过政治有时候确实更像舞台,而不是市场逻辑。 另一边,中国把采购节奏放进国家战略框架。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让价格变得可控,同时海外粮食港口布局和国内农业政策增加了缓冲空间。很多分析提到,中国的采购行为更接近灵活调节工具。如果关系向好,就加单;如果局势紧张,就暂停。节奏在手里,感觉像掌控遥控器,随时换频道。 粮食以前被认为是附属产业,而现在正变成影响国际关系的关键资源。文章作者形容,大豆正在替代石油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变量。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结合南美铁路建设、港口投资、国内储备和农业政策,这句话显得挺有现实意味。 美国希望继续保持影响力的话,需要调整策略。例如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发展可再生燃料产业,或者通过土壤碳补偿提高农业可持续性。这些建议听着比简单关税工具更具体,也更符合长期利益。 整个事件让人感受到了权力变化。美国还在用贸易谈判定义农业角色,而中国已经把粮食放进国家安全框架,并尝试构建多重供应体系。这种态度差异决定了双方在未来谈判桌上的位置。 简单来说,中国现在拥有选择权,而美国需要这个市场。如今,每一则关于大豆采购的新闻都有种意味:有人在看市场,有人在看未来。

0 阅读:17
朴素梦想看世界

朴素梦想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