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大庆油田的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梦中安然离世,次日,妻子吴镜侬在他身边发现一张字条,上面短短十个字,令人泪目...... 谢家荣1898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职员家庭,那时候中国地质学刚起步,他就下定决心要靠找矿帮国家站稳脚跟。1913年,他考进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学了三年基础知识,1916年被派到美国留学。先在斯坦福大学地质系混了两年,1918年转去威斯康星大学读研究生,1920年拿下硕士学位。国外老师觉得他有潜力,想留他下来过日子,但他没多想,直接打包行李回国,加入地质调查所,从底层干起。这家伙一辈子就这样,实打实干活,不爱走捷径。 回国后,谢家荣就开始到处跑野外调查。1921年,他在安徽和江苏一带转悠,发现淮南煤田,储量大得惊人,直接给华东工业提供了能源支撑。在福建,他挖出第一个高价值的三水型铝土矿,这东西对铝工业很重要。在南京,他搞清楚铅锌矿和锰矿的分布规律,帮助当地开发矿产。他不光自己找矿,还爱带人,在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这些学校当教授,1930到1931年还兼了清华的地质课,对清华地学系建起来帮了大忙。他还办了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拉着学生去野外练手,教他们理论加实践两手抓。 谢家荣早早就盯上石油了。1922年,他在甘肃玉门写报告,提到地质构造对油气的影响,那时候老外都说中国没石油,他不信邪,坚持陆相地层也能生油。1930年,他出书《中国之石油》,系统讲陆相生油理论,指出三角洲沉积区海陆交替的地方容易攒油,这观点直接挑战了国际主流看法。1948年,他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那年他明确说东北松辽平原是个大油气区,潜力巨大。新中国成立后,他把劲头全扑在石油普查上,领队搞勘探。1959年,大庆油田第一口井喷出工业油流,这事儿直接证明了他的理论,让中国甩掉贫油的帽子。 大庆油田的发现不是运气好,早在他理论指导下,松辽盆地就成了重点区。陆相沉积生油的概念在中国落地,后来还带动其他陆相油田的开发。他这辈子跑了多少地方,从华东到西北,广西湖南也去过。1930年代在湘桂调查矿产,纠正了西湾煤田的地质年代认识,还为江华锡矿开发提供了数据。在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当副所长时,他管计划处,编队编码组织全国勘探,比如华北队221、华东队321啥的,把矿产普查搞得井井有条。 谢家荣不只找油找矿,他对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也出力,是创始人之一,还推动煤岩学、矿相学这些分支发展。他的儿子谢学锦后来也成了地质学家,父子俩都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在地球科学界挺少见的。谢家荣五十年的地质生涯,研究范围广,从大地构造到古生物学、岩石学啥都碰过,留下的科学遗产影响深远。他写的煤岩学论文,还被世界各国专家赞赏。1929年,他的书《石油》里,对陆相生油理论的探讨特别有分量。 1966年8月14日,谢家荣在北京服下整瓶安眠药离世。次日,妻子吴镜侬发现他身边那张字条,上写“侬妹,我先走了,望你保重”。这十个字虽短,却透着无奈。一个月后,吴镜侬也服安眠药走了,留字条给女儿说“我走了,去追赶你的父亲”。她当时搬到女儿谢恒家住,但很快选择了同样方式结束。夫妇俩先后走,子女谢学锦和谢恒处理后事,把遗物整理好,部分地质资料捐给研究所。 谢家荣走后,他的理论没停下脚步。大庆油田勘探分成阶段,从构造油藏到岩性油藏探索,继续实践陆相生油概念,产量稳升,成了国家能源支柱。他的发现像淮南煤田、福建铝土矿这些,到现在还支撑着工业开发,栖霞山矿区根据他的数据深挖铅锌资源。地质界没忘他,1988年办了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出版文集回顾他的历程。陆相生油理论进了高校教材,指导新一代人勘探松辽盆地扩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