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像防贼似的防奥运会,巴赫这位前奥委会掌门人还以为只要对中国夸夸夸,就能让中

叁号知识局 2025-11-15 18:15:22

中国人像防贼似的防奥运会,巴赫这位前奥委会掌门人还以为只要对中国夸夸夸,就能让中国接下奥运会这个烫手山芋,现在的国民心态早就变了,评论都是“不办”。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中国人对奥运会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曾经的“办奥运是一场盛大的庆典”,现在更多的人开始冷静地看待这个话题,尤其是当国际奥委会的前主席巴赫每次谈到中国时,依然带着满满的夸奖,提起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甚至期待中国再次主办奥运,然而中国民众的回应却是“我们不办”,这已经不再是个别人的情绪,而是一种全民共识的集中爆发,对于巴赫来说,这一转变似乎难以理解,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却早已算得清账单。   大家为什么对奥运会的态度从热烈期待变成了冷静甚至是拒绝呢?先说说办奥运的高成本,从东京奥运会开始,每一届奥运会的花费都在不断上涨,东京奥运会亏了280亿美元,巴黎奥运会超预算了115%,仅仅是安保费用就从10亿欧元飙升到了28亿欧元。   更糟糕的是,赛后留下的大量闲置场馆,维护费每年高达5.2亿欧元,想一想这些数字都能让任何一个普通家庭心疼,更何况是国家层面的决策者,更有研究表明,举办一届夏季奥运会,平均需要花费420亿美元,这笔钱完全可以用来改善民生,比如建1200所三甲医院,或者给3000万孩子提供教育补贴,这些都是实打实能够直接改善民众生活的项目。   而对于国际奥委会来说,它可是赚得盆满钵满,转播权和赞助收入占总收入的90%以上,然而举办城市却需要承担所有的建设费用,最终主办城市分到的钱连场馆的电费都不够。   更令人生气的是,国际奥委会的规则常常是双重标准,嘴上说着“体育无关政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禁止俄罗斯运动员参赛,却允许以色列运动员举国旗入场;看中国乒乓球太强,就改大球,跳水拿冠军太多,就把预赛成绩清零;对于中华武术、龙舟等受欢迎项目的申请,却总是难上加难,欧美那些冷门项目反而能占满金牌名额,这根本不是体育竞技,而是一场政治游戏,玩的是“我定规则,我说了算”。   回顾2008年,那时的中国还需要通过奥运会来向世界证明自己,鸟巢、水立方、51枚金牌,这些都成了扬眉吐气的资本,今天的中国早已经不再需要依赖一场体育盛会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我们的GDP突破100万亿,航天事业走向太空,高铁四通八达,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球第一,这份底气,根本不需要通过一场奢华的体育赛事来支撑,如今的民众,更关心的是楼下的小区能否修建篮球场,能否在健身器材上多加几台,孩子上学是否方便,老人看病是不是贵,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比一座奥运场馆更能触动我们的心。   中国的态度发生变化的背后,是国家发展阶段的跨越,2008年我们迫切需要通过一场盛会向世界证明自己,今天所有的荣耀和自信已经通过其他方式展现出来。中国不再需要通过奥运来做“面子工程”,民众关心的是怎样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几座奥运场馆能够带来多少短暂的热闹。   再看国内的城市管理,杭州亚运会就做得非常出色,采用了“少建新场馆、多用现有场馆”的策略,并且赛后场馆还对市民开放,真正做到了“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上海和广州也明确表态,奥运申办并不在重点规划中,这并不是简单的客气话,而是基于理性选择的战略决策。   中国不缺国际影响力,也不缺展示窗口,放眼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开始重新思考是否值得为了一个短期的盛会去投入巨额资金,印度一方面大声喊着要成为体育大国,另一方面已经把2036年奥运的申办写进了国家规划,并承诺投入150亿美元建新场馆,国际奥委会如果真心想扶持体育大国,或许应该支持印度,而不是继续与中国死磕。   土耳其在去年底突然退出了奥运申办,理由是财政优先投入地震重建,剩下的就只有印度在硬撑,国际奥委会此时心里肯定是急的,毕竟谁也不愿意看到奥运会陷入无人申办的尴尬境地。   如今的中国已经变得成熟,不再靠任何国家的认可来证明自己,不急于通过一场盛大的体育赛事来换取一个赞扬,能办是一种实力,但不急于办却是更大的实力,把那笔巨额的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去建设更好的公共设施,去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这些平凡的小事才是真正的国泰民安,巴赫的夸奖再好听,也改变不了中国人对奥运的兴趣已经不再,甚至可以说,奥运会早已不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需品,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可能考虑的项目。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54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