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马斯克拜访丰田章男,希望这位前辈能投资特斯拉。于是丰田用5000万美元,买了特斯拉2.7%的股份。 那一笔 5000 万美元,说白了就是特斯拉和丰田命运交叉的一刻,那年,马斯克亲自飞去见丰田章男,态度很简单:想拉一笔钱,让特斯拉活下去。 当时特斯拉远不是今天的样子,账上现金见底,车只有一款小众的 Roadster,偏贵、偏小众、产量还上不去。 金融危机的余温没散,投资人一个比一个谨慎,传统车厂更觉得纯电动车不靠谱,特斯拉在行业眼里顶多算个“玩票的科技公司”,离死只差一轮融资。 就在这种节骨眼上,丰田点头了,它掏出 5000 万美元,买下特斯拉 2.7% 的股份,对马斯克来说,这是把命续上;对丰田来说,这就是用不算太大的一张筹码,押一押“电动化的未来”。 为什么是丰田愿意出手?背景得拎一下,那几年,油价、排放标准、环保舆论一起往上顶,各国开始给新能源汽车补贴,谁都能看出车企迟早要变。 丰田靠混合动力吃了多年红利,技术成熟、赚钱稳定,可纯电这块几乎是空白,它也怕真的踏空。 所以,当丰田章男亲自试完 Roadster,感受到电驱那种“推背感”,再对比自己那套老燃油、老混动,很清楚:这玩意儿不能装看不见。 于是有了这笔投资,但丰田给的不只是一张支票,还顺手把加州闲着的 NUMMI 工厂,以大约 4200 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特斯拉。 那是座成熟整车厂,流水线、设备、配套都齐了,年产几十万台不是问题,对只会在 PPT 上画蓝图的特斯拉来说,这简直是空降一个“现成的家底”。 有了这座工厂,Model S 才有现实中的“出生地”,特斯拉也才从“组装车”迈进真正意义上的车企。 合作一开始,两家还算愉快,丰田拿到了特斯拉的电池、电驱技术窗口,特斯拉通过丰田的供应链和质量体系,把成本压下去不少。 双方一起做了电动版 RAV4,尝试把纯电技术塞进量产 SUV,算是对市场的试水。 可真正的问题,很快从细节里冒头,最大的矛盾是造车理念,两边压根儿不是一套语言,特斯拉习惯把车当“带轮子的电脑”,能用电子控制的绝不用机械,软件更新可以改体验;丰田几十年钻的,是可靠、耐用、成本可控,一辆车开十几年不出大毛病才是本事。 而电动 RAV4 上制动系统选型,就是个缩影:特斯拉想用电子驻车,丰田坚持机械方案,理由很简单——便宜、不容易坏。 最后妥协出来的车既不彻底“新”,也不够便宜,市场反馈平平,几年就卖了两千多台,谁都不满意。 路线上,分歧更大,马斯克认死理:纯电才是唯一终局,氢燃料是“浪费时间”,丰田则更相信多路线并行,把氢燃料电池当成长远方向,觉得纯电只是过渡。 等到丰田重金砸向氢车和自己的电动平台,对和特斯拉的小合作自然就不上心了。 2014 年开始,丰田陆续减持特斯拉股份,外界当新闻看,内部其实是态度定了:这一局赚到的已经够多,其余不陪你赌。 到 2016 年基本清空持股,双方合作画上句号,账面上看,丰田不亏,17 美元左右买入,后来股价翻了几倍才卖出,绝对是赚钱走人。 更隐性的收获,是近距离看懂了一遍纯电动车的技术和商业逻辑,为之后自己搞电动车平台、动力系统埋了些底子。 而对特斯拉来说,那 5000 万加一座工厂,意义要大得多,没有这两样,Model S 很可能晚几年才上市,资金链再多熬几轮,不见得熬得过去。 等到 Model 3 成功、股价飞天、超级工厂遍地开花,再回头看 2.7% 的股份,已经是教科书式的“机会成本”。 很多人喜欢用一句话总结这段故事:丰田救过特斯拉一次,特斯拉给丰田上过一课。 救,是实打实的现金和厂房,让一个快断气的玩家活了下来;上一课,是用后来整个市场走势告诉丰田:风险有时候不是你做错什么,而是你没站在牌桌上。 2010 年那笔 5000 万,真不是普通的财务投资,它把一个边缘创业公司推上了舞台,也把一家传统巨头推到必须重新选路的十字路口。 谁帮了谁,谁赚多谁赚少,各有算法,但有一点大多数人都认:那一年伸出去的那只手,改变的不只是特斯拉的命运,也加速了整个汽车行业走向电动化的时间表。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