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蒋介石请王耀武吃饭,宋美龄亲自下厨做了山东菜。吃完饭回去后,王耀武却对妻子说:“赶紧离开济南,记住,别去台湾!”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抗战名将︱王耀武:八年抗战打满全场) 1948年5月的南京城,梧桐树正吐着新绿,街道上黄包车的铃声叮当作响。 总统府的会客厅里,王耀武端坐在红木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军装的袖口。 窗外传来卫兵换岗的脚步声,更衬得室内空气凝重。 阳光透过镂花窗棂,在青石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餐桌上摆着几道地道的山东菜: 葱烧海参泛着油光,九转大肠切得匀称,糖醋鲤鱼浇着琥珀色的汁。 银质餐具在灯光下闪着冷光,象牙筷架上搁着乌木筷子。 宋美龄系着绣花围裙,亲自端上一盅鸡汤,热气氤氲中,她的笑容显得格外亲切。 蒋介石用公筷给王耀武夹菜,海参在瓷盘里微微颤动,酱汁沿着盘边缓缓流淌。 "俊才尝尝这个,美龄特意请教了山东厨子。" 蒋介石的声音带着罕见的温和。 王耀武低头看着盘中菜肴,想起老家泰安的炊烟。 他注意到盛汤的景德镇瓷碗边缘有道细微的裂痕,就像此刻摇摇欲坠的局势。 餐厅角落的留声机正播放着舒缓的西洋乐曲,但与席间的紧张气氛格格不入。 酒过三巡,蒋介石终于提起战事。 他用手帕擦着嘴角,缓缓道出固守济南的命令。 王耀武手中的筷子顿了顿,一块鱼肉掉回盘中,酱汁溅上雪白的桌布。 他陈述济南已成孤城的实情时,看见蒋介石眉头微蹙,宋美龄低头整理餐巾,手指微微发抖。 窗外忽然传来乌鸦的啼叫,让席间气氛更加凝重。 离席时已是黄昏,总统府的廊灯次第亮起。 王耀武坐进轿车,透过车窗看见蒋介石夫妇站在台阶上挥手。 车子驶出大门,他松开一直紧握的拳头,掌心满是冷汗。 街边报童正在叫卖当日报纸,头条新闻写着"山东战局吃紧"。 车子经过新街口时,他看见一家布庄正在卸货,伙计们扛着五颜六色的布料穿梭往来,与总统府内的肃杀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回到济南后,王耀武站在司令部地图前发呆。 标注敌我态势的箭头像一把钳子,将济南城紧紧夹住。 他叫来副官,安排家眷转移事宜。 夜深人静时,他给妻子写信,毛笔在宣纸上洇开一团墨迹: "抵港后切莫往台湾去。" 信纸上的字迹有些颤抖,墨迹在灯光下泛着幽光。 9月16日午夜,炮火映红济南的天空。 王耀武在指挥部接到一个个失守的电话,听筒变得烫手。 24日黎明,他换上粗布衣裳,往脸上抹了把灰。 混在难民中出城时,他听见有个孩子在哭喊找娘,那声音像针一样扎在心上。 沿途可见逃难的人群拖着行李,牲畜惊惶地四处奔逃,整个城市笼罩在战火的阴影中。 在寿光县的小客栈里,王耀武用了随身带的卫生纸。 老板娘盯着那卷雪白的纸看了半晌,第二天就带了解放军来。 被俘时他反而松了口气,像放下背负太重的行囊。 关押期间,他注意到牢房的墙角结着蛛网,一只蜘蛛正在耐心织网,这让他想起自己这些年的挣扎。 战犯管理所的冬天很冷,但伙食比想象中好。 有天学习时听到广播里自己的旧部起义的消息,他低头看着磨破的棉鞋,想起济南战役前最后一个平静的黄昏。 那时警卫员给他泡的茶,茶叶在杯里慢慢舒展,就像再也回不去的往昔。 放风时,他常望着高墙外的梧桐树,看着树叶由绿变黄,再由黄转绿。 特赦后某个春日,王耀武在北京胡同里遛弯。 几个孩子追逐着跑过,风筝在天上飘摇。 他想起小时候在泰安放纸鸢,线断了,风筝往南飞走了。 就像他这一生,从山东到南京,再到北京,终究是回不去了。 路过一家茶庄时,他听见留声机里传出熟悉的曲调,正是当年在总统府听到的那支西洋乐曲,时光仿佛在这一刻重叠。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