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拉响! 日本自卫队重启"大佐"称谓, 军国主义幽灵要复活? 2025年11月13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当局官宣重磅计划:将自卫队"1佐"军衔改回"大佐","普通科"更名为"步兵科",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明确要求2026财年前落地,还宣称这是"不再做减法、要加回去"的关键举措,理由竟是"与国际接轨"。 明眼人一看便知,"大佐""步兵科"本是二战旧日军的核心军事术语。战后为淡化军国主义色彩,日本特意用"1佐"等数字编号、"普通科"等中性称谓替代,如今逆势修改哪里是接轨国际?全球早已无国家沿用这类带着侵略历史印记的军衔! 这一提案并非首次出现,2017年就因民众对"大佐"承载的伤痛记忆强烈反对而夭折。但此次防卫省明确表态"以紧迫感推进研究",实施在即的信号格外刺眼。 更危险的是,称谓修改绝非孤立动作:日本正组建"陆上总队"(被解读为"日本版陆军"),军费已提至GDP的2%,还计划搭建新"大军区"体系,直言要对中俄形成"现实威慑"。一系列操作步步为营,分明是借"修编称谓"渐进突破战后和平秩序,为军事扩张体制铺路。 日本修改军事称谓的背后,是对历史教训的漠视与军事野心的暴露。“大佐”二字承载着亚洲多国的战争伤痛,民众曾强烈反对却未能阻止当局逆势推进,折射出其国内和平力量的弱化。 历史早已证明,军国主义的复活必然带来灾难,各国应铭记战争创伤,通过舆论监督、外交制衡等方式凝聚和平共识。同时也警示我们,唯有自身实力过硬、保持战略清醒,才能有效遏制霸权苗头,守护地区稳定。 对于此事,说说我的看法: 以“与国际接轨”为理由修改军事称谓,可全球几乎无国家沿用“大佐”这类带侵略印记的军衔,日本的真实诉求到底是什么? 面对日本步步紧逼的军事扩张倾向,周边国家该如何形成有效制衡,才能守住战后和平秩序的底线? “大佐”等称谓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日本修改之举实质是消解战争反思的符号化操作。淡化侵略印记会模糊年轻一代的历史认知,而地区和平需以铭记历史为前提,唯有坚守历史符号的警示意义,才能筑牢和平根基。 历史教训历历在目,军国主义的幽灵绝不能任其重现!邻国已高度警觉,我们更需紧盯其每一步动作,守住和平底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