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一个日军中佐陪记者逛太原的日本商店时,看见了一户人家内院的妙龄女子,就强闯进去要求合影——这样照片自然是出自这位日军随军记者之手。 此时的太原,已经在日军铁蹄下沦陷七个月。1937年11月8日,经过激烈的太原会战,这座晋地首府最终失守,曾经的三晋文化中心,沦为侵略者耀武扬威的舞台。日军在城内划分占领区,开设日本商店、神社,强迫民众服从“皇军统治”,而所谓的“逛商店”,不过是侵略者在自己划定的“殖民领地”里,肆意践踏中国人尊严的日常。 那户人家的院门本是虚掩着,或许是主人想挡住街上日军的骚扰,却没料到灾祸会主动找上门。女子当时正在院内晾晒衣物,梳着齐耳短发,身上是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却难掩青春模样。日军中佐隔着门缝瞥见她,立刻停下脚步,脸上带着戏谑的笑意,不顾门内家人的阻拦,抬脚就跨了进去。同行的随军记者紧随其后,手中的相机早已备好,显然对这种“突发场景”习以为常。 女子吓得浑身一僵,手里的衣物掉在地上,下意识地往母亲身后躲。她的父亲上前一步,试图挡在女儿身前,却被日军中佐一把推开,踉跄着撞在院墙上,嘴角溢出鲜血。“良民大大的,合影有什么关系?”中佐用生硬的中文说着,眼神里满是不容置疑的蛮横。周围的日军士兵见状,纷纷围了上来,枪口隐隐对着院内,意思再明显不过——不从就会招致横祸。 母亲紧紧抱着女儿,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不敢哭出声。沦陷后的太原,每天都有百姓因为反抗日军的无理要求而遭毒打、抓走,他们深知,面对手握枪炮的侵略者,任何反抗都可能换来家破人亡的结局。女子咬着嘴唇,被迫从母亲身后走出,脸上没有丝毫笑意,只有掩饰不住的恐惧和屈辱。记者连忙调整角度,将中佐“温和”的笑容与女子僵硬的姿态框入镜头,还特意让士兵把院门口的日本国旗挪到背景里,才按下了快门。 这张看似普通的合影,背后藏着侵略者最虚伪的面目。根据《太原沦陷史料汇编》记载,日军占领期间,随军记者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拍摄所谓“中日亲善”“殖民繁荣”的照片,用于国内宣传和占领区的思想控制。他们从不拍摄街头流离失所的难民,不记录被炸毁的房屋,却热衷于捕捉这种强迫式的“和谐场景”,试图掩盖侵略的血腥本质。 那位中佐或许只是想在异国他乡寻找一点“乐趣”,记者则在完成上级交代的“宣传任务”,可对这户普通人家来说,这场突如其来的“合影”,是一辈子都抹不去的创伤。照片拍完后,中佐随手丢给女子几块日本军票,仿佛这样就可以弥补强行闯入、践踏尊严的过错。他们扬长而去后,母亲抱着女儿失声痛哭,父亲默默捡起地上的衣物,眼神里满是愤怒与无力——在侵略者的统治下,中国人连基本的人身安全和尊严都无法保障。 更让人愤慨的是,这类照片后来被大量刊登在日本的报纸、杂志上,配文称“日军与中国民众友好共处”“太原在皇军治理下恢复秩序”。可真实的太原城,商铺倒闭大半,百姓流离失所,粮食被日军肆意征用,反抗者遭到残酷镇压。据《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略山西档案》统计,仅1938年上半年,太原及周边地区就有上千名平民因“通敌”“反抗”等莫须有的罪名被日军逮捕,多数人再也没有回来。 这张合影没有留下女子的姓名,我们无从知晓她后来的命运。或许她在战乱中被迫逃亡,或许一直忍受着沦陷区的屈辱生活,直到抗战胜利才重获自由。但这张照片本身,成为了日军侵略中国的铁证——它记录的不是“友好”,而是侵略者的傲慢与残暴;不是“繁荣”,而是被压迫者的痛苦与无奈。 历史从来不会因为虚假的宣传而被篡改。日军试图用照片粉饰太平,却终究掩盖不了侵略的本质。那些被强迫拍摄的“和谐瞬间”,恰恰成为了他们践踏人权、破坏和平的罪证,提醒着我们:所谓的“亲善”,从来都是侵略者的谎言;所谓的“秩序”,不过是用枪炮维持的殖民统治。 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当下的和平。每一张侵华日军留下的照片,都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也照见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不屈的精神。唯有铭记过去,才能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