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改口了:同意不接管安世,但中方得答应他“两个条件” 一场围绕安世半导体的风波,在11月迎来了转机,也把西方贸易规则里的那点小心思,摆到了台面上。 安世半导体,根在荷兰,做的却是全球汽车巨头的生意,自2019年被中国闻泰科技收入囊中后,发展得风生水起,中国工厂的产能一度占了全球七成,宝马、大众都等着它的零件开工。 原本一切都好,但今年中美欧的芯片博弈升温,荷兰顶不住美国的压力,经济部在9月30日突然发难,要临时接管安世。理由冠冕堂皇,说什么国家安全、技术外泄,甚至还扯上了公司运营问题。 这一手,简直是想复制卡脖子华为的戏码,荷兰团队火速进驻,部分资产被冻结。但他们显然没料到,中国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狠。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因环保与安全审查,暂停安世产品出口,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全球芯片链瞬间紧张,安世的中国工厂停摆,欧洲那头的车企直接傻眼。 大众工厂一周内被迫减产20%,宝马更是发出警告,供应链要是这么断下去,可能得停工一个月,损失数以亿计的欧元。荷兰自己也没想到,这一步棋砸中的是自己的脚。 安世全球一万四千多名员工,荷兰本土只有两千人,九成的营收都靠中国工厂,出口一停,公司现金流告急,客户连尾款都不敢付了。 荷兰国内自己先乱了阵脚。飞利浦、博世这些下游企业急得跳脚,手里的芯片库存只够撑两周。要知道,汽车产业可是占了荷兰GDP的5%,影响的是上万人的饭碗。 就连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也在议会承认,接管确实是迫于盟友压力,但真没料到中国的反制如此决绝。 这事的源头还在2023年,当时美荷联手限制ASML光刻机卖给中国,这回算是旧事重演。 压力之下,荷兰的态度软化了,到了11月7日,经济部长改口称,可以不接管安世,但中方得先答应两个条件。 立刻恢复芯片出口,救欧洲供应链于水火,允许荷兰派观察员,监督公司治理,确保所谓的“透明安全”。 这条件一出,明眼人都看出来是荷兰在找台阶下,欧洲车厂的游说、国内经济的压力,让荷兰政府不得不面对现实。 这场博弈也让世界看清了,西方口中的“自由贸易”,不过是方便自己予取予求的工具。一旦规则对他们不利,强行接管这种强盗行径就上演了。 中国用暂停供应的行动,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海外资产,也结结实实地给对方上了一课,这证明了,我们有能力在国际贸易中维护自身利益,推动规则向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长远来看,这次事件也刺激了国内芯片产业的加速,安世风波后,长江存储和中芯国际的订单增加了三成,功率芯片的自给率已经超过60%。 这件事告诉所有人,对话总比对抗强。在紧密相连的全球产业链里,任何一方想靠施压来获利,最后都可能反噬自身。 有网友认为“开除荷兰高管,并引渡回国,依法审判,该追责追责,该坐牢坐牢” 还有网友认为“打蛇不死,反咬一口,迟早的事!不能就这样和稀泥就完了!索赔加上开除所有荷兰籍的高官!全部都有中国人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