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男子结婚找老同学订了8箱五粮液,说好没喝完可以按原价退回。但是他把喝剩下的6箱退回去时,老同学却“反悔”了!老同学:“退的太多了,而且每箱都拆过了,怎么按照原价退?” (来源:1818黄金眼) 今年九月,周某人要办喜事,心里盘算着婚宴桌上得摆点像样的酒,好撑撑场面。他想起高中同学郑某开了家烟酒铺,听说有特殊渠道,拿货价比市面低不少。 找上门一问,郑某果然爽快,说五粮液能给到5400元一箱,六瓶装下来一瓶才900块。周某人觉得捡了便宜,没多琢磨就订了八箱。 订酒时他倒也精明,追问喝不完的酒怎么处理。郑某拍着胸脯保证,只要酒没动过,原价退回便是,绝不墨迹。 周某人这下放了心,只等着婚礼上风光一把。可婚宴结束一清点,八箱酒居然还剩六箱,合着大半都没开封。 他暗自庆幸当初有退酒约定,第二天就联系郑某要退酒。谁知郑某话锋一转,说临近国庆库房繁忙,得等假期过了再处理。 这一等就到了十月中旬,周某人耐不住性子催问,郑某却变了卦,说退这么多酒要亏本,不能按原价退。 周某人顿时火冒三丈,觉得老同学言而无信,几次交涉都不欢而散。他撂下狠话,要么原价退,要么找调解员评理,甚至要查郑某的经营资质。 郑某不想撕破多年同窗情分,松口说只要酒没问题就原价退,随即安排验酒师上门。可验酒师一检查,当场就发现了猫腻。 六箱酒的原厂胶条都有被拆开的痕迹,重新封装的手法粗糙,一看就是后封的。验酒师直言,拆封酒影响二次销售,只能按单瓶折价退。 周某人不依不饶,当场把验酒师赶了出去,转头就找了调解员。郑某得知后满是无奈,说自己本想吃亏认了,可对方耍小聪明在先,这亏不能吃得不明不白。 “整箱酒拆了再封,我怎么卖给下家?真要是流出去被发现是后封的,我的店誉就毁了。”郑某的委屈,在周某人眼里却成了借口。 周某人坚持要按900元一瓶原价退,否则就起诉。他觉得自己占着理,当初的约定不能不算数,却忘了酒已被拆封的事实。 这事传到网上,网友的评论一边倒。有做酒生意的网友直言,这个价格郑某大概率是亏本的,遇上这样的买家,只能自认倒霉。 还有网友吐槽,八箱用两箱,本就超出常理,拆了封还想原价退,简直是把别人的情分当理所当然。“你要了面子,却让别人承担损失,哪有这样的道理?” 更有人点破关键:消费维权得讲依据,不是喊得越凶越占理。像这样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威胁老同学的做法,早已失了做人的分寸。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里说得明白,消费者维权可以,但不能借机诽谤诋毁,否则反而可能构成侵权。周某人动辄要查资质、起诉,这般强硬未必能占到便宜。 烟酒行业本就有规矩,非质量问题且已拆封的商品,商家有权拒绝原价退货,这既是行规,也是对二次销售的保障。郑某当初的口头约定虽显草率,但周某人拆封后封装的行为,早已违背了公平原则。 一场喜事,最终闹得同窗反目,实在不值。周某人想要的是面子,可真正的体面,从来不是靠几瓶好酒撑起来的,而是为人处世的诚信与分寸。 郑某的豪爽遇上了算计,周某人的精明最终伤了自己。这世上最不值钱的是空头威胁,最值钱的是彼此的体谅。 若是当初周某人少点私心,不拆封耍小聪明;若是郑某把退酒规则说清,或许就不会有这场风波。 买卖是小事,人心是大事。诚信经营、理性维权,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而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底线。少点算计,多点体谅,才是处世的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