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女生哭诉,父母一个月只给1500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而她晒出的生活费清单,让网友炸锅了!网友:没有公主命,就不要得公主病!既然出生在普通家庭,就要多体谅父母的不易,学会感恩和节俭! 林雨桐家在河南农村,爸妈靠种玉米和打工供她读书。拿到省城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全家都笑了。临走前,爸爸塞给她一张银行卡:“每月15号打1500元,省着点花。” 她攥着银行卡点头,觉得1500元不少了。村里打工的年轻人,一个月也就挣两千多。可到了学校,她才发现自己想错了。同宿舍三个室友,每月生活费最低三千,最高的五千。她的窘迫,从第一顿饭就开始了。 开学第一天,室友约着去食堂吃饭。室友们点了一荤两素,还加了饮料,每人花了20多。林雨桐犹豫半天,只点了一份12元的番茄炒蛋盖饭。 回宿舍的路上,室友买了15元一杯的奶茶,问她要不要带一杯。她赶紧摆手说“不爱喝”,其实是舍不得钱。接下来的日子,这样的尴尬越来越多。室友们周末去逛街买衣服,她只能借口要学习;同学聚餐AA制,每人50元,她咬咬牙去了一次就再也没敢参加。 到了月底,林雨桐的银行卡里只剩87元。她翻出手机里的支出记录,一笔一笔列成清单。早餐5元,午餐15元,晚餐12元,一个月下来光吃饭就花了1040元。 再加上买洗发水、牙膏等生活用品150元,女生必备的护肤品200元,还有班级交班费、买学习资料100元。算下来一共1490元,刚够基本开销。可她还没算偶尔的社交支出,比如室友生日买礼物。她对着清单哭了,给妈妈发消息要加钱,妈妈的回复却让她更委屈了。 妈妈在微信里说:“家里每月还着3000元房贷,你弟弟还要上高中,1500元已经是极限了。你就不能省省?别跟同学攀比。” 林雨桐看着消息,眼泪掉在手机屏幕上。她没攀比,只是想正常生活啊。委屈之下,她把清单和聊天记录发到了校园论坛。没想到帖子火了,一天之内有几千条评论,一半人骂她,一半人替她说话。 “没有公主命,偏有公主病!”网友“老周聊生活”的评论获赞两千多。他说自己儿子在武汉上大学,每月1200元就够了,顿顿在食堂吃,很少买零食。 更多网友跟着附和:“护肤品200元根本没必要,学生用几十元的就行”“不想花钱就别参加聚餐,学习才是正事”“嫌不够可以去做兼职,发传单一天也能挣100元”。还有人晒出自己当年的生活费,说十年前每月800元都过来了,现在的年轻人太娇生惯养。 “别站着说话不腰疼,省城物价不一样!”网友“职场李姐”反驳道。她女儿在郑州上大学,每月2500元刚够花。食堂一顿荤菜就要15元,女生买支口红、护肤品很正常。 支持林雨桐的网友越来越多。有位大学辅导员说,她统计过班级生活费,1500元以下的学生,大多不敢参加社交活动。“不是攀比,是基本的社交需求,总不能让孩子被孤立吧?” 还有人算过账,按现在的物价,1500元只够吃饭和买必需品,根本没余地应对突发情况。 帖子火了之后,爸爸给林雨桐打了个电话。没等女儿开口,爸爸就说:“下个月给你加300元,别跟同学比吃穿,照顾好自己。” 林雨桐鼻子一酸,问爸爸是不是家里有难处。爸爸沉默了半天说:“你奶奶上个月住院花了两万,家里存款快空了。但你放心,爸就是多打几份工,也不会让你在学校受委屈。”她这才知道,爸妈为了给她凑生活费,已经很久没买过新衣服了。 挂了电话,林雨桐再也忍不住哭了。她删掉了论坛的帖子,决定不再向家里要一分钱。她在学校食堂找了份兼职,每天中午和晚上帮忙打饭,管两顿饭还能挣800元。 第一次兼职结束,她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看着食堂里15元一份的荤菜,突然想起爸爸在工地打工,中午只吃5元的馒头咸菜。她掏出手机给爸爸发消息:“爸,下个月别加钱了,我够花。” 林雨桐的事被辅导员知道后,专门找她谈心,还教了她省钱技巧。“食堂早餐有免费粥,打一份馒头配咸菜才3元;护肤品买国货套装,一百多能用上大半年;社交不用次次参加,和室友一起在宿舍做饭更划算。” 按照辅导员的方法,林雨桐调整了开支。早餐控制在5元内,午餐和晚餐换着吃食堂的特价菜,每月吃饭只花900元。她还和室友拼单买护肤品,省了不少钱。兼职挣的钱,她存了一部分,偶尔给爸妈买些保健品。 其实,1500元够不够花,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在三四线城市的学校,省着点花可能够;在一线城市,加上社交支出肯定不够。但这场争论的核心,根本不是钱。 父母觉得1500元是极限,是因为他们承担着房贷、养老等压力;孩子觉得不够花,是因为他们没见过父母挣钱的辛苦。就像林雨桐说的:“以前我只知道钱不够花,做了兼职才懂,爸妈挣每一分钱都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