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献血300次!面对质疑,医生朋友说:这非但不伤身,反而很科学 刚刚,在大河报看到王晓先生23年献血300次的新闻,我和您反应一样:掰着指头一算,平均一个月不止一次,这可能吗?身体能扛住吗? 好奇心驱使,我弄懂了“成分献血” 带着问号,我咨询了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他告诉我,我们平常熟悉的献血,一次献400毫升全血,需要休养半年。但王先生献的主要是“成分血”。 他打了个比方:这就像你去捐东西,以前是连箱子带东西全捐了,恢复得慢。现在科技先进了,只把里面最急需的“血小板”这件宝贝单独取出来,其他的“箱子”(血浆、红细胞等)还回你身体里。所以捐献者恢复快,两周后就能再次捐献。 这么一解释,我明白了。23年献292次成分血,虽然密度很高,但在医学上是可行且安全的。我心里的第一个问号被拉直了。 但第二个,也是更大的问号来了:坚持23年,他怎么做到的? 理解了科学上的“可能”,我才更体会到坚持的“不可能”。 这意味着,在23年里,他要把献血这件事的优先级提得非常高。他需要像一台精密的仪器,管理自己的身体: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健康饮食。这不仅是爱心,更是一种极致的自律。报道里他说“献血得有好身体”,这话听着朴实,背后是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 我们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可能连坚持每周锻炼三次都难以做到。而他,是为了陌生人的生命,坚持了一套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做好事”,变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信念。 我们算错了账,了不起的不是频率,而是选择 最初,我们都在算“300次”这笔数字账。但现在我觉得,我们算错了。 真正了不起的,不是他献了多少次,而是他把一件有意义的事,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选择将个人的健康习惯,与挽救他人生命这个宏大目标绑定在一起。这种“绑定”,是一种伟大的选择。 他的故事给我的启发,不一定是号召我们都去一个月献一次血(这需要严格的体检和个人的身体条件),而是:我们是否也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找到一件利他的好事,并把它“编织”进自己的生活里? 比如,能不能每年固定捐一次血?或者每月做一次义工?又或者,仅仅是长期地、定点地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王晓先生的300次,像一个灯塔,告诉我们坚持的极限可以有多高。而我们,即使无法抵达灯塔的高度,也可以被他照亮,然后从“一次”开始,做出自己的选择,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哪怕很短的爱心的路。 这份23年从未间断的“热血守护”,值得我们最高的敬意。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注:来源大河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