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今天(11月5日)报道:“在特朗普高额关税的压力下,中国今年对美国以外地区的出口量大幅激增,以惊人的速度抵消了对美出口下滑的影响。这表明中国制造业的主导地位不会轻易动摇。” 11月5日又发了篇报道,说在特朗普高额关税的压力下,中国今年对美国以外地区的出口量涨得特别猛,以惊人的速度把对美出口下滑的窟窿给填上了,还得出结论说中国制造业的主导地位没那么容易动摇。 这话听着倒不算离谱,但熟悉美国媒体套路的人都知道,这帮人向来是“一三五中国威胁,二四六中国崩溃,星期天美国赢了”,情绪比天气预报变得还快,所以咱们得理性看待——报道里说的出口数据是真的,但这可不是啥偶然的运气,全是中国制造业这些年攒下的硬实力,还有早早就铺好的布局底子在撑着。 先说说特朗普那关税到底搞出了多大动静。他上台后就盯着中国商品加税,现在美国对华关税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还高25个百分点,按理说这该给中国出口泼盆冷水才对。 确实,对美出口这块儿真受了影响,就拿今年9月的数据来说,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一下降了27%,下滑得挺明显。那些咱们熟门熟路的出口品类,比如从洗衣篮到塑料叉的塑料制品,7到10月对美出口降了16%,一共就卖了50亿美元。 以前家具出口里四分之一都销往美国,现在这比例跌到了五分之一,看得出来美国市场的口子确实收窄了。 要是照着美国媒体以前“中国崩溃论”的逻辑,这时候早该喊着“中国制造不行了”,可现实偏偏打了脸——9月中国整体出口同比反倒涨了8.3%,贸易顺差达到905亿美元,比经济学家预期的还高,10月更是飙到了12.7%的同比增长,创下两年多来的新高。 这增长哪儿来的?答案就在“美国以外地区”。关税一加码,中国商品直接转头扎进了其他市场,而且不是小打小闹的增长。 9月那会儿,对欧盟出口涨了14%,东南亚涨了15.6%,最亮眼的是非洲,直接暴涨56.4%;到了10月,对东盟的出口增速维持在16%,对俄罗斯更是冲到了27%。 就说太阳能电池板吧,今年往阿尔及利亚运的量,都快赶上去年一整年的四倍了。 以前可能不少人觉得中国出口就靠美国市场撑着,现在才看清,全球到处都是中国商品的“接盘侠”,美国那点份额跌了根本不算致命伤——现在美国在中国直接出口里占比都不到10%了,这点压力真扛得住。 有人可能会问,这难道是临时抱佛脚找到的新买家? 还真不是。这背后是中国好几年前就开始的“未雨绸缪”,早把“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融进了产业布局里。 最典型的就是“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前三季度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都到17.37万亿元了,同比增长6.2%,比整体进出口增速还高2.2个百分点。 就拿山东来说,前三季度对这些国家的进出口占了全省的64.2%,光拉美、非洲、中亚这些地方的增速就有15.5%、44.1%、53.5%,100多个共建国家的进出口都在涨,这些增量直接对冲了对美出口的下滑。 而且卖的还不只是便宜货,高端装备出口涨了37%,风力发电机组更是涨了58%,说明咱们的商品在这些市场已经站稳了中高端脚跟。 这里面不得不提RCEP的功劳,这玩意儿可不是签着玩的,是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生效三年来,光杭州海关就帮企业享惠超7亿元,签发的原产地证书从2022年的5.28万份涨到2024年的8.46万份。 就算美国想取消小额包裹豁免政策,9月小包裹对美出口还能有54亿美元。广州有个做跨境电商的商家,在敦煌网卖包,最近订单涨了两三倍,好多美国新买家专门下载App来囤货,就怕关税再涨。 反观美国那边,关税没伤到中国多少,倒把自己坑得不轻。10月美国制造业PMI指数才48.7,连续8个月萎缩,工厂新订单越来越少,供应链一团乱。 特朗普本来想靠关税让美国制造业复兴,结果高技能岗位没留住,原材料成本倒涨上去了,企业不敢投资也不敢招人。欧洲那边更惨,欧元区工厂活动停滞,德国的汽车、化工这些优势产业都举步维艰。 这时候美国媒体又开始说“中国主导地位动摇不了”,早忘了前几天还在喊“中国产能过剩”。其实他们自己也矛盾,说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新能源产能,转头就骂中国新能源“过剩”,说白了就是见不得中国制造业发展好,怎么说都占理。 说到底,纽约时报这篇报道算是说对了一半——中国制造业的主导地位确实难动摇,但这不是靠运气,是靠十几年如一日的市场开拓、产业升级和政策布局攒下的家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