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这次可真是碰到硬茬了!” 山东东营这地界儿,最近出了件让人又气又解气的事儿——一位专业过硬的律师去银行取4万现金,居然被柜员追着盘问“资金用途”,律师觉得这纯属侵犯隐私,当场拒绝透露,没成想银行直接报了警!这波操作直接把律师惹毛了,反手就把事儿捅到了网上,银行领导赶紧低头道歉,可律师说了:这事儿没完! 事儿的主角是周筱赟律师,在法律圈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专业功底扎实得很。这次他去山东东营出差,刚好有私事急着用现金,11月3号那天就直奔中国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本以为取个钱就是分分钟的事儿,哪知道撞上了一场让人窝火的“闹剧”。 一到柜台,周律师说明要取4万现金,柜员的态度立马硬了起来,口气强硬地要求他必须说清楚这钱要拿去干嘛,那架势跟审犯人似的。周律师当场就不痛快了:“我自己的钱,花在哪是我的隐私,你们凭什么这么盘问?这是哪门子规定?” 柜员却一本正经地回怼,说这是反诈中心的要求,只要取款超1万,就得如实交代用途,甚至还翻起了旧账,追问他之前的交易记录。 要说周律师可是专业人士,对法律条文门儿清,当场就意识到银行这操作涉嫌违法,妥妥侵犯公民隐私权。他据理力争,怼得柜员哑口无言:“我买东西、办私事,跟银行有半毛钱关系?你们没权力干涉我的私人事务!” 可柜员丝毫不退让,还撂下狠话:“你不配合,我已经报案了!” 当时周律师急着用钱,只能先妥协,把自己的私事告诉了对方,结果柜员又说系统里没这个选项,得等反诈中心来核实。这一下彻底点燃了周律师的怒火,合着取自己的钱还得自证清白?这不是明晃晃践踏公民权利嘛!最后他干脆放弃取款,怒气冲冲地离开了银行。 回家越想越气,周律师觉得这事儿绝不能就这么算了。他把整个过程发到网上,瞬间引发轩然大波。他在文中直言:“反诈我举双手赞成,是为了保护老百姓的钱袋子,但也不能借着反诈的名义层层加码啊!这不是默认每个储户都是嫌疑人,逼着大家自证清白吗?就算是犯罪嫌疑人,法律都没规定要自证其罪,得是公诉机关举证,银行这操作完全是本末倒置!” 网友们一看这事儿,瞬间炸了锅。有网友说:“反诈是好事,但不能搞强制啊,银行提醒一句就行,储户不愿意说就该尊重,哪能逼着人家交代?” 还有网友吐槽:“这招也就欺负老实人,骗子随便编个理由就能蒙混过关,真正受影响的都是合法公民!” 更有人吐槽:“现在存取款跟过刑场似的,动不动就限额、风控,盘问来盘问去,合法权益都被侵犯了!” 建行东营分行的领导一看事情闹大了,赶紧出面给周律师道歉,想息事宁人。可周律师根本不买账,他说这事儿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遭遇,而是千千万万老百姓都可能碰到的麻烦。光道歉有啥用?银行得从根儿上反思,改掉这种侵犯公民权利的坏毛病!他还戳破了关键:“有关部门不往根儿上打击电诈,反倒让普通老百姓买单,开卡难、转账限、提现难,动不动就冻结账户,基层反诈层层加码,这不是给老百姓添堵吗?反诈的初衷是保护权益,可别跑偏成了侵害权益!” 说实话,我看完这事儿也挺气愤的。银行作为服务行业,本该以客户为中心,就算要履行反诈义务,也得有个度吧?《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了“取款自由、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三部门今年8月的新规也取消了5万以上存取款登记用途的要求,银行凭啥私自加码,把1万作为盘问门槛?中国人民大学的吴晓求教授都说了,这种盘问严重侵犯隐私权,钱的来源和用途,根本不是银行该管的事。 反诈本来是件大好事,可要是用错了方式,把普通公民当嫌疑人提防,不仅会寒了老百姓的心,还会让大家对反诈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最后得不偿失。银行真该好好反思,别打着合规的幌子搞“一刀切”,该把精力放在精准防控上,而不是给合法储户添堵。周律师的较真儿太有意义了,这不仅是为自己维权,更是为所有老百姓争取合法权益,希望这事儿能真正推动银行整改,别让反诈变成“误伤”老百姓的闹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