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律师取钱被拒还遭“报警”,发灵魂拷问:谁给的权利? 山东东营一场普通的银行取现,硬是闹出了全网热议的动静,一位男子去银行取 1万元现金,本是为朋友结婚准备红包,没成想全程被银行工作人员轮番盘问,甚至被威胁要报反诈中心,而这位男子并非普通人,他是知名网红律师周筱赟。 事后他在网上抛出的灵魂拷问,不仅道出了自己的遭遇,更戳中了无数人心里的憋屈:“取 1 万块而已,我的隐私凭什么被随意打探?银行的操作真的合规吗?” 周筱赟在网上详细还原了当天的经过,字里行间满是不解与质疑,他说,刚提出要取 1 万元现金,银行工作人员便接连抛出一串问题:“取这些钱干什么用?”“你账户里最近那笔转账是从哪来的?” 语气里带着明显的审视,仿佛他取的不是 1 万元,而是一笔来路不明的巨款,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这些盘问并非简单的提醒,而是带着 “审查” 的意味,甚至隐隐暗示他的资金可能有问题。 作为法律从业者,周筱赟当即意识到不对劲,他明确表示自己的资金来源合法,取现用途正当,并且拒绝配合这种超出规定的盘问。 没曾想他的拒绝竟引来银行更强硬的回应:“你不配合,我们就联系反诈中心出警!” 这话让他哭笑不得,无奈之下只能在银行里干等,可足足等了半个多小时,所谓的警察始终没来,最后银行工作人员又突然改口,说可以正常办理取现业务。 前后矛盾的操作,让这场取现经历充满了荒诞感,周筱赟直言自己并非小题大做,而是这种情况早已不是个例,很多普通人去银行办理低额取现业务时,都曾遭遇过类似的过度盘问,只是大多数人要么被问得不知所措,要么怕麻烦选择忍气吞声没人愿意较真。 而他之所以站出来,就是想问问,银行防诈是责任,但凭什么以 “反诈” 为名,侵犯客户的隐私和合法权益? 平心而论银行的处境并非不能理解,近几年电信网络诈骗高发,各类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银行作为资金流动的第一道关口,承担着沉重的反诈压力。 一旦客户资金被骗,不仅客户会蒙受损失,银行也可能面临监管问责,所以不少银行都奉行 “宁可多问一句,不可放过一个” 的原则,试图通过层层盘问把风险降到最低,初衷确实是好的,可再好的初衷,也不能成为随意扩大权限、侵犯客户权利的理由。 熟悉政策的人都知道,央行早有明确规定,个人办理人民币现金取款业务时,单笔金额在 5 万元(含)以上的,银行才需要对资金用途、来源进行必要核查,5 万元以下的小额取现,银行无需强制询问,更不能以 “反诈” 为由设置额外门槛。 周筱赟取的 1 万元,远低于 5 万元的核查标准,银行这番 “上纲上线” 的盘问,显然超出了政策规定的范围,说是 “多此一举” 都算客气,本质上已经触碰了合规的边界。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这种过度盘问传递出的 “怀疑感”,普通人去银行办业务,图的是方便快捷,更是对银行的信任,可当取 1 万元都要被追问 “钱从哪来、要到哪去”,甚至被威胁报警时,这种信任瞬间就被打破了。 就像网友评论的:“明明是自己的钱,取出来却像犯了错一样,这种感觉太憋屈了。” 防范诈骗的尺度,在一些一线操作中被无限放大,慢慢变成了形式主义,不问是否必要,只问是否 “问过”,至于客户的感受、是否合规,反而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客户愿意把钱存进银行,存的不仅是资金更是信任,这份信任容不得半点随意的消耗,守住合规的底线,尊重客户的权利,才能真正实现 “防诈” 与 “服务” 的双赢,这才是金融机构该有的样子。 (信息来源: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