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了,日子开始“缩”起来了 早上出门,风跟昨天就不是一个劲儿了。不再是秋天那种带着点凉意的“拂面”,而是实打实地“抽”在脸上,像谁拿了一把冰凉的尺子,在你脸颊上轻轻打了一下。我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把半张脸埋进围巾里,心里咯噔一下:哦,立冬了。 立冬这个词,在日历上只是一个节气,但在生活里,它是一个开关,一个信号。它不像立春那样羞答答,也不像夏至那样轰轰烈烈,它的到来,是悄无声息却又不容置疑的。 你看看街上的行人就知道了。前两天还穿着薄外套、露着脚踝的年轻人,今天都“全副武装”了。羽绒服、冲锋衣、毛线帽,一个个把自己裹得像个移动的粽子。骑电动车的大爷大妈更是全副武装,头盔、护膝、厚手套一样不少,车把上还套着毛茸茸的把套,风驰电掣地过去,只留下一串“呼呼”的风声。大家的步子似乎也快了些,不再像秋天那样悠闲地散步,而是带着点目的性,匆匆地赶往下一个温暖的室内。 菜市场的气息也变了。夏天和秋天那种瓜果飘香的甜腻气,被一种更厚重、更踏实的味道取代了。大白菜、土豆、萝卜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被码放得整整齐齐,像一堵堵敦实的墙。卖羊肉的摊位前人气最旺,老板麻利地剁着羊腿,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肉腥和香料的混合味儿。大妈们围在那儿,精挑细选,嘴里念叨着:“天冷了,得炖锅羊肉汤暖暖身子。”这声音,比任何天气预报都准。 我们小区里,那棵平时最张扬的梧桐树,叶子掉得差不多了,光秃秃的枝丫直愣愣地戳向灰蒙蒙的天空,像一幅简笔画。只有几片顽固的叶子,在风里打着旋儿,发出“沙沙”的声响,那是秋天最后的告别。楼下遛弯的张大爷,今天也换上了厚棉袄,手里牵着的狗都穿上了小毛衣。他见了我就说:“这天儿,一过立冬,感觉天都黑得早了,日子都给‘缩’起来了。”这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下午五点,天色就开始暗沉,感觉刚吃完午饭,一转眼就得准备晚饭了。 晚上回到家,一开门,一股暖气扑面而来,瞬间就把外面的寒气驱散得一干二净。厨房里,妻子正在炖着萝卜排骨汤,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白萝卜的清甜和排骨的肉香混在一起,飘满了整个屋子。这就是立冬最“接地气”的仪式感——吃。 北方有“立冬补冬”的说法,意思就是得吃点好的,积蓄能量过冬。我们家没那么讲究,但一锅热气腾腾的炖菜,是少不了的。女儿趴在桌边,眼巴巴地望着锅里,小声问:“妈妈,今天能吃饺子吗?”我笑着摸摸她的头:“明天,明天咱们包白菜猪肉馅儿的。” 是啊,立冬吃饺子,是刻在北方人骨子里的习惯。就像冬至要吃饺子,除夕也要吃饺子。这小小的面皮里,包的不仅是馅料,更是一种对节气的敬畏,对家庭的眷恋,和对温暖的期盼。 吃完饭,一家人挤在沙发上,盖着薄毯,看着电视。窗外,风声更紧了,偶尔能听到枯枝被吹断的“咔嚓”声。屋内,灯光温暖,笑语盈盈。这种内外鲜明的对比,让人心里感到一种特别的安宁和踏实。 立冬,就这样来了。它没有盛大的开场白,只是用一阵风、一场降温、一锅热汤、一碗饺子,就宣告了冬天的主权。它提醒我们,该放慢脚步,收敛心神,开始一段向内探寻、积蓄力量的日子。 日子是“缩”起来了,但家的温暖,却在这样的日子里,被无比的感到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