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看似普通的金融规则调整,暴露了美元与人民币在大宗商品定价权上的暗流涌动。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一纸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起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引发全球市场震动。官方理由简洁干脆——这些合约“已经多年没有交易了”。 但在这平静表述背后,市场观察者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信号。当全球“去美元化”暗流涌动,人民币在商品领域逐渐渗透之际,LME此举无疑强化了美元在大宗商品定价中的核心地位。 01 表面理由:流动性枯竭的商业决策 LME这一决定看似是纯粹的技术调整。交易所声称,非美元期权长期缺乏交易量,维持成本高于收益,故作出此商业决策。 细看LME的历史布局,这一决策并非完全出乎意料。该交易所早在2015年就已开始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质押货币,显示出对多元货币的开放态度。 从市场现实看,非美元交易在LME市场里实质上已经停止多年!如今正式暂停,某种程度上只是对既成事实的追认。 LME作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其价格决定着全球工业的脉搏。全球高达70%的铜产量以LME官方牌价为定价依据。 02 深层动机:美元霸权的防御工事 在全球去美元化若隐若现的背景下,LME的抉择无疑是对美元在大宗商品领域主导地位的一次重新确认。 市场分析认为,这一决策“间接巩固了美元作为全球金属贸易唯一通用货币的地位”。对于金属交易商而言,这意味着他们未来在LME进行期权交易时,只能使用美元这一种货币。 那些习惯使用欧元、日元或其他货币的参与者,现在不得不面临额外的汇率风险和管理成本。 这一决策发生在全球货币格局微妙变化的时刻。近年来,包括上海黄金交易所在内的亚洲机构正积极推动人民币定价机制。 03 亚洲回应:上海价格的悄然崛起 LME的决策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加速亚洲地区自有定价体系的发展。 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上海金”基准价已为人民币黄金定价提供支撑。这一本土定价机制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拓展至其他金属领域。 2025年,中国实施了黄金税收新规,通过差异化增值税政策鼓励场内交易并规范黄金用途。这些政策客观上推动黄金交易向中国本土平台集中。 有分析认为,LME调整后,可能反而“刺激SGE等亚洲交易所吸引更多本土及国际投资者”。特别是亚洲黄金进口商若通过“上海金”对冲风险,可减少对LME美元合约的依赖。 04 全球棋局:货币竞争的持久战 LME此次决策,折射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面临的一个根本性抉择:单一货币定价是否适应多极化的世界? 从历史角度看,LME自身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早在19世纪,欧洲市场的铜贸易定价主要由买卖双方谈判确定,并参考LME期货价格。 货币多元化并非不可能,只是需要时间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当前,尽管人民币在全球金属交易中占比仍低(约2%),但亚洲市场潜力巨大。 不仅有中国作为最大黄金消费国,印度作为最大黄金进口国,以及日韩、东南亚等都对黄金有着巨大需求。 金融世界的博弈从未停止。一边是LME强化美元定价权,另一边是上海黄金交易所已悄然在沙特和香港设立指定仓库,推动人民币定价国际黄金。 市场会用脚投票。一位分析师直言:“LME的调整可能倒逼区域交易所加速构建本土定价体系”。这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结局远未注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