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47岁的陈钟书将军,在一次肉搏战中挑死14个日军后牺牲,记者拍下了这一幕,被战士们用担架拖回遗体的一张照片。 那张黑白照片里,担架上的人已经看不清面容。只有一身残破的军装,和周围士兵低垂的头。那是1938年的春天,硝烟还没散尽,泥泞的路面上,一群人沉默地走着。没有人抬头,没有人说话。只有沉重的脚步,和更沉重的心跳。 陈钟书将军的牺牲,并非孤立的英雄壮举,而是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人浴血抗敌的缩影。这位出生于云南安宁的滇军将领,自青年时便投身军旅,从清末新军到国民革命军,三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亲历了护国运动、北伐战争,始终以“守土卫国”为己任。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已近半百的陈钟书主动请缨,率领第60军183师542旅奔赴抗日前线,尽管家人多次劝阻他“年事已高,不必亲赴险境”,但他坚定回应:“国土沦丧,何以为家?唯有战死沙场,方能不负家国。” 台儿庄战役打响时,陈钟书部奉命驻守禹王山一带,这里是日军南下的必经之路,也是整个战役的核心防御阵地。1938年4月24日,日军第5师团主力向禹王山发起猛攻,敌机轮番轰炸,炮火几乎将阵地削平,日军步兵在坦克掩护下疯狂冲锋。陈钟书亲自坐镇前线指挥,他手持步枪与士兵们一同坚守战壕,多次击退日军进攻,即便手臂被弹片划伤,仍坚持不下火线,高喊“与阵地共存亡”的口号激励士气。 随着日军攻势加剧,阵地多次陷入拉锯战,弹药耗尽后,陈钟书率先拔出佩刀冲入敌群,战士们见状纷纷跟进,一场惨烈的白刃战就此展开。年近五十的陈钟书凭借多年军旅练就的格斗技巧,挥舞佩刀接连斩杀数名日军,随后又夺下日军士兵的刺刀,在混战中精准刺杀,最终累计毙敌14人。激战中,他的腹部被日军刺刀刺穿,鲜血浸透军装,但他仍捂着伤口继续拼杀,直至体力不支倒地,被士兵们强行抬下阵地。 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陈钟书将军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47岁。战士们冒着日军炮火,将他的遗体用担架抬回后方,沿途士兵纷纷脱帽致敬,泥泞的道路上,沉重的脚步承载着全军将士的悲痛与敬意。记者抓拍的这张照片,虽未清晰记录将军的面容,却定格了中国军人宁死不屈的精神姿态——残破的军装下,是未凉的热血;沉默的行进中,是不灭的斗志。 陈钟书将军的牺牲并非毫无意义,他率领的542旅在禹王山坚守十余日,累计毙伤日军数千人,成功阻滞了日军的进攻节奏,为台儿庄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战后,国民政府追授他少将军衔,云南各界为其举行隆重追悼会,家乡人民为纪念他,将其故居所在街道命名为“钟书街”。从滇西高原到鲁南战场,陈钟书用生命诠释了“军人守土有责”的誓言,而那张模糊的黑白照片,早已超越影像本身,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英雄群像的生动注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