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5日,中国正式宣布:未来一年内继续暂停对美国商品24%的加征关税,同时保留10%的加征关税税率。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项延续性政策,似乎没有太多新意。但如果细细拆解其中的时间点、比例设置、对应商品范围及其国际背景,就会发现,这一决定正好踩在了中美关系最新变化的节点上,既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也保留了谈判的弹性空间。 暂停24%的加征关税,并不是取消,而是“暂缓”,这个词的分量不轻。它意味着,中国并未放弃通过关税手段调节贸易的可能性,但在眼下这个阶段,有比对抗更重要的目标。 中美的贸易关系不是一张简单的账单,而是一张地图。地图上有起伏,有高原,也有雷区。从2018年开始的那场贸易摩擦,至今余波未平。 经过几轮加征、反加征、磋商、协议,中方的立场始终没有改变——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冲突没有赢家。这次决定再度暂停部分关税的加征,正是这种原则的延续:该坚持的坚持,该适应的适应。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是一个微妙的年份。国际局势不稳,局部冲突频发,全球供应链调整加速,通胀、能源、安全等多重压力交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之间维持一定程度的经济稳定,既是对彼此经济复苏的负责,也是对全球市场情绪的安抚。 中国的决定,显然经过了精密的权衡。一方面,保留10%的加征税率,表明中国在维护自身正当贸易权益上的立场依然坚定;另一方面,对其中24%的暂缓,释放出开放、理性的信号。这是一个既有原则又有弹性的姿态,既不完全让步,也不激化矛盾。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是全部取消?其实答案很直接:因为中美之间真正的矛盾,并不完全在关税上。 关税只是表象,技术壁垒、产业链安全、市场准入、金融监管等问题,才是更深层的结构性分歧。 中国此时选择留有10%的加征税率,正是为了在未来的谈判中留下一张牌。这张牌不是随便出,而是要看对手怎么打。 这一政策调整也反映出中国对自身经济韧性和全球角色的信心。近几年来,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自贸区建设、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营商环境优化等一系列政策,已经在全球投资者中树立起了稳定的预期。 对部分美国产品暂停加征关税,正是建立在国内经济具备足够承压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主动选择。不是因为被迫让步,而是有底气、有余力去腾出空间,做出合理安排。 此外,还不能忽略这一决定的时间效应。2025年是中美贸易协议部分条款的评估期,双方是否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接轨,取决于政策的连贯性和善意的释放。 中国此举,也是在向对方释放一个明确信号:如果你愿意合作,我们不会关上门;但如果你继续挑衅,我们也不是没有后手。这种既定力又不失灵活的操作,正是当前国际格局下最具智慧的战略选择。 从长期来看,中美贸易关系的走向,注定不会是一条笔直的道路。对中国而言,真正的目标从来不是“赢美国”,而是“赢自己”。 通过结构性改革、技术自主创新、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路径,逐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形成更为多元的对外贸易格局,才是长远之计。 这次暂停部分关税的决定,虽然只是一项政策微调,但却反映出中国对大局的把握和对节奏的掌控。 当然,这一政策调整也对国内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部分美国产品的关税暂缓,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市场竞争压力;但另一方面,也为国内相关产业提供了倒逼机制。 谁能在开放中提升竞争力,谁就能在下一阶段抢占更大优势。这意味着,政策的宽松不是保护伞,而是磨刀石。 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在这一过程中脱颖而出,带动整个产业链向更高水平跃升。 总结来看,这一决定既体现了中国对中美关系底线的坚守,也展现了在复杂局势下的政策灵活性。它不是简单的经济决策,而是一次兼具战术与战略的精准落子。 素材来源: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在一年内继续暂停实施24%的对美加征关税税率,保留10%的对美加征关税税率 2025-11-05 11:53·证券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