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肾气丸:补肾之外,更是逐瘀调气的虚劳要方
张锡纯对《金匮》肾气丸的认知,跳出了“单纯补肾”的框架——他直言,这方看似是补肾剂,实则是虚劳门里补肾兼逐瘀的要药,只是后世用法偏离古制,才失了原效。
他说古方肾气丸的妙处,全在药材与剂型的讲究:地黄用干地而非熟地,因干地能逐血痹(《本经》明载生地逐血痹,熟地无此效);桂用桂枝而非肉桂,因桂枝能调营卫,肉桂难及此功。
再配山萸肉逐寒湿痹、牡丹皮破血、附子温通血脉,诸药相合,既以地黄之凉润补肾,又借诸药之力逐瘀调气,血痹消则瘀血散,营卫调则气血和,恰好对应虚劳多兼瘀滞的病机。
更关键的是古方“只作丸剂、不做汤剂”——干地经水煎煮会变得稠黏如熟地,逐血痹之力大减,这也是《本经》强调“地黄生者尤良”的缘故。
后世若按古法制丸、用对药材,肾气丸治虚劳腰疼等证,自然有效;若改用熟地、肉桂,又作汤剂,便失了原方补肾兼逐瘀的核心,疗效才会打折。
在张锡纯看来,《金匮》将肾气丸列于虚劳门,从不是只补不调的纯补剂,而是抓住了虚劳肾亏兼瘀的本质,以补肾为基、逐瘀调气为用的应机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