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工部长:“中国加入WTO是全球贸易体系崩溃的根源,印度绝不允许中资继续‘吸血’!印度不欢迎来自中国的大规模投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超过二十年,期间中国的制造业快速崛起,带动了全球供应链的重组。 对印度来说,中国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巨头。印度的日常生活几乎离不开中国商品,市场上80%以上的日用品都是中国制造。从胶棒、文具到饰品和手机,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都来自中国。 即使是一些看似“印度本土品牌”的商品,背后也有中国的身影——比如许多所谓的“印度本土品牌”文具,实际上是从中国义乌进货,再换个包装就敢卖十倍价钱。 不止日常用品,印度在药品领域的依赖也尤为严重。号称“世界药房”的印度,70%的制药原料来自中国,其中包括红霉素等关键药品的原料。 前几年,印度与中国在边境上的一些小摩擦导致中国稍微收紧出口,印度的制药产业就立刻陷入了困境,药价飙升,生产线停摆。即便如此,印度依然不得不从中国悄悄进口药品,确保民众的基本需求不被断供。 工业制造方面,印度也是深受中国影响。尽管印度常年高温,但印度自己无法生产空调的核心部件——压缩机,90%的空调压缩机都依赖中国进口。 为了降低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印度政府曾通过补贴本土企业并对中国压缩机加征关税。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奏效,印度的本土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在高温季节,空调订单无法及时交付,老百姓只能忍受酷暑。 印度的经济结构长期存在畸形,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很低,甚至连15%都不到。制造业短板直接影响了印度的产业发展和就业创造。 尤其是在电子产业上,印度市场上的大多数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都是中国品牌或者由中国企业提供核心零部件。印度本土的电子制造能力不仅不足以支持市场需求,而且还大多依赖中国的零部件进行组装。 印度政府曾试图通过“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来扶持本土电子制造业,然而效果甚微。尽管如此,印度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企业深知其中的商机,纷纷在印度投资设厂。 然而,这些投资并没有带来技术的真正转移,也未能帮助印度实现产业升级。 中资企业大多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让印度工人从事组装工作,效率也比中国低了40%。印度制造的手机,尽管“印度生产”,却大多依赖中国的摄像头、电池、屏幕等核心部件。 为了追求“国产替代”,印度对中国商品实施了关税和进口限制,但结果却是双输:中国产品的价格上涨,印度消费者的负担加重。 而且,限制中资企业的投资并没有帮助印度本土产业实现自主研发,反而限制了市场竞争,导致部分本土企业的生产线停工。 面对日益加剧的经济困境,印度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印度对中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试图通过保护本土产业来刺激国内生产。然而,印度的本土企业并未能够迅速适应市场需求,反而导致了消费者的价格负担加重。 2025财年,中印贸易逆差预计将达到992亿美元,而印度国内的电子产品价格也因此上涨了20%。这些政策虽然从表面上看似是对中国经济依赖的反击,但实际上却让印度本土消费者成为了最大受害者。 而且,印度也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和政策收紧来限制中资企业的进一步扩张。印度政府对中资企业进行了多次审查,并要求企业遵循严格的税收和外汇管理规定。 但实际上,印度的营商环境本身并不理想。复杂的审批程序和不稳定的政策环境,已经让许多外资企业望而却步。 富士康等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将产能转移到孟加拉国和越南,这些国家以更加稳定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 印度商工部长的言论表明,印度政府正在试图通过限制中资的投资来应对经济依赖的问题。然而,印度的真正问题并不完全在于中资企业。 事实上,印度经济的畸形依赖并非单单由中国的低价商品所造成。印度长期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和创新能力,致使制造业基础薄弱,导致其经济依赖于进口商品,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商品。 如果印度希望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必须着眼于国内产业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要想让本土企业走向产业链上游,印度必须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改善营商环境,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电力、通信和交通等领域。只有这样,印度才能打破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实现真正的经济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