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曾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 欧亚大陆的能源管道蜿蜒前行,两国资源如潮水般涌向东方,他们自以为是那道铁盾,能换来源源不断的援助。可当中国的算盘悄然拨动,西方压力未如预期东移时,这层薄雾何时散开? 2024年秋天,在一场线上欧亚安全论坛上,他直截了当点出俄罗斯和伊朗对华关系的症结。卢基亚诺夫的分析不是空谈,而是基于这些年地缘变局的观察。西方对俄伊的制裁层层加码,全球供应链乱成一锅粥,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周边国家搞务实合作。这番话一出口,外交圈子就炸了锅,因为它说中了多边关系里常见的弯弯绕。 中国从来不搞单方面福利,总强调平等互惠,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机制,建共享繁荣的圈子。卢基亚诺夫的发言,折射出逆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国家对伙伴定位的偏差。全球能源价格起伏不定,俄乌局势和伊核谈判的胶着,让这种错觉更显扎眼。中国经济体量大,市场消化力强,积极吸纳资源,但前提是透明执行,不让谁白占便宜。 中伊合作协议的签订,本是两国关系的新起点。2021年3月,中国和德黑兰敲定25年全面协议,中国承诺投入巨资,支持伊朗油气和石化产业。这协议一签,全球媒体都刷屏报道。中国企业真刀真枪跟进,带技术建项目,帮伊朗稳住能源出口。2023年,中伊贸易额超300亿美元,中国成了伊朗石油最大买家。2024年上半年,伊朗对华石油出口占总出口七成多,这直接稳住了伊朗外汇储备,不至于太快见底。 中国团队引入先进石化技术,帮伊朗下游加工链条跟上趟。可落实起来,问题不少。伊朗国内政策变卦多,审批拖沓,中国投资项目常遇标准反复调整的事。油田开发合同谈着谈着,环保要求突然加码,地方环节还想分杯羹。结果不少项目延期,投资效率打折。 2024年伊朗外长访华时,就强调战略伙伴要更铁。可中国外交部回应,总提互利共赢,投资看回报率。2025年上半年,伊朗转向中国买军工装备,谈J-10战斗机和防空系统,但得付真金白银。伊朗对俄罗斯有点失望,乌克兰事后俄军工交付慢,转头找中国补位。9月,中伊重申协议执行,但实际进展慢,投资额没达预期。伊朗经济部长承认,官僚主义和制裁双夹击,让外资落地难。中国企业开始评估风险,转向中东其他伙伴。 俄罗斯这边,情况更典型。2022年西方制裁一波接一波,俄罗斯能源出口西转东,中国成了兜底市场。2023年,中俄贸易额破2400亿美元,能源占大头。中国进口俄罗斯石油超1亿吨,天然气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源源不断。俄罗斯卢克石油和罗斯石油公司,船队直奔大连和青岛港,油价打折卖,帮俄罗斯多赚上千亿美元。2024年,这势头没停,俄罗斯对华能源出口占总出口四成。中国炼厂爱这廉价货,加工成本低,产品卖全球。 俄罗斯官方数据,2024年上半年,能源收入占财政一半多,全靠中国市场。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采购胃口大,消化这些资源绰绰有余。可俄罗斯高层总留一手,不愿全押东方。谈判桌上,加条款要价,从物流费到结算方式,总想多占便宜。觉得自己能源资源全球顶尖,中国工业离不开,所以中国得让步。2025年10月,美国新制裁罗斯石油和卢克石油,中国国有企业如中石化退了几单海运原油采购。油价应声涨5%,WTI期货冲到61美元多。中国买家分散来源,转向中东和非洲供应商。 俄罗斯能源部长推新管道计划,但中国审得严,只签性价比高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2025年9月在天津SCO峰会上敲定,但中国坚持分阶段投资,不一口吃胖。俄罗斯以为自己是能源大国,制裁等于帮中国缓冲压力,可中国逻辑简单:进口得稳供低价,不是慈善。2025年欧盟第19轮制裁禁俄液化气从2027年起,中国也得掂量地缘风险。 这种错觉的根子,在两国战略自定位。伊朗和俄罗斯都觉得自己是反美桥头堡,伊朗核问题和导弹试射,俄罗斯乌克兰行动,都分散了西方对华注意力。他们算盘是:我们扛雷,中国得补窟窿。伊朗加入SCO和金砖后,更觉得自己筹码多,2025年7月里约金砖峰会,伊朗推联合支付系统,绕西方制裁。 可中国外交务实,上合和金砖框架下,规则是平等互惠。2025年8月底天津SCO峰会,中国交棒主席国,普京提议新开发银行,伊朗附议,但落实看各国出股本。中国强调透明审计,不让谁白拿。俄罗斯也想用能源牌换科技转让,可中国高科技出口有红线,制裁名单上谁都别想轻易过关。说到底,这种心态忽略了中国体量。经济规模全球第二,市场强,伊朗石油卖得动,俄罗斯天然气管得通,靠中国采购力大。 而全球变局下,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伙伴携手。能源转型和数字经济,是未来焦点。通过多边机制,聚焦互利,长远益处自然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