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几个月,德国企业在华投资增长54%,占欧盟总对华投资近一半。恰恰这几

未央秘史 2025-11-04 18:47:43

2025年前几个月,德国企业在华投资增长54%,占欧盟总对华投资近一半。恰恰这几天,德国国内炸毁了最大的核电站,至此德国30多个核电站全部关停,在“去工业化”道路上,越走越远。可笑的是,他们又高价购买法国的核电。 巴伐利亚州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的两座160米高冷却塔被600公斤炸药爆破拆除,5.6万吨钢筋混凝土在一分钟内轰然倒塌,3万名民众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这座运营近50年、曾供应巴伐利亚州四分之一电力的核电站谢幕,标志着德国30多个核电站全部关停,彻底告别核能时代。 但这场看似坚定的能源转型,却给德国制造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困境,而中国市场恰好成了他们的“避风港”,这也解释了为何2025年前几个月德国企业在华投资暴涨54%,稳稳占据欧盟对华投资的半壁江山。 德国的能源难题远比想象中棘手,关停核电站后,他们不得不依赖燃煤、燃气发电和进口电力填补缺口,法国的核电就成了重要来源,只是这种“舍近求远”的操作让能源成本居高不下。 2025年德国能源市场出现了诡异的反差:春季夏季的周末会因风电光伏过剩出现负电价,但企业真正需要稳定供电的时段,电价却飙升至每千瓦时36美分,而全年工业电价平均水平仍高达20美分左右。 反观中国,工业电价仅约8美分,国际能源署预测2025年欧盟平均电价比中国高出50%,这种悬殊的成本差距,对能源密集型的德国制造业来说堪称致命。 要知道,化工、汽车这些德国支柱产业,能源成本直接影响产品竞争力,长期在高电价泥潭里挣扎,不如把生产线搬到能源供应稳定且价格低廉的中国,这成了众多德国企业的理性选择。 中国能成为德国企业的“最优解”,绝不止于能源优势,巴斯夫斥资100亿欧元打造的广东湛江一体化基地,从签约到部分投产的效率让行业惊叹,这背后是中国“拿地即开工”的政务服务创新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要知道在德国,仅环保审批流程就可能耗时数年。 德国大众在安徽合肥砸下50亿欧元建设配套生产基地,看中的是中国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从零部件供应到整车组装,半径几百公里内就能完成全流程配套,这在全球范围内都难觅其二。 宝马沈阳基地总投资额已超1000亿人民币,持续扩建的底气来自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中国连续三年高校毕业生突破千万,累计输送1亿多名高素质人才,无论是技术工人还是研发人员,都能快速匹配企业需求。 西门子选择在成都扩建数字化工厂,不仅因为这里有便捷的交通网络,更因为中国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像“无证明城市”“不见面开标”等举措,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交易成本,这种高效服务在德国很难想象。 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青睐,本质上是对稳定发展环境的渴求,2024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就已达到119亿欧元的纪录,2025年的爆发式增长只是趋势的延续。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持续增长,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接近四成,这种向好态势让德国企业不敢错过。 对比德国国内的能源波动,中国不仅有低价稳定的电力供应,还有完善的储能和电网设施,能确保企业24小时不间断生产;面对德国日益收紧的监管和攀升的人力成本,中国合理的用工成本和灵活的市场机制,让企业能专注于生产和创新。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从基础原材料到高端零部件,从生产制造到物流配送,形成了闭环式产业链生态,德国企业在这里不用面临“断供”风险,还能借助中国产业链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响应速度。 德国一边关停自己的核电站,一边高价进口法国核电,这种操作本身就充满戏剧性,而制造业的外流更是让“去工业化”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 德国经济部2025年9月出台的能源转型计划,试图通过取消可再生能源固定补贴来控制成本,但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结构失衡的现状。 对德国企业而言,留在国内要面对高电价、供应链不稳定等多重压力,而迁入中国既能享受低价能源、高素质人才和完善产业链,还能贴近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种双赢选择自然无需犹豫。 从巴斯夫的化工基地到宝马的汽车工厂,从西门子的数字化车间到大众的生产园区,这些巨额投资背后,是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深度认可,也是全球产业格局基于现实需求的理性调整。 中国这块“工业沃土”用实实在在的优势,吸引着优质外资持续涌入,而德国的能源转型之路,或许还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0 阅读:76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