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为何讨厌中国?韩国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根源所在,他表示:以前我们认为美国能够

官芊芊 2025-11-04 13:42:56

韩国为何讨厌中国?韩国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根源所在,他表示:以前我们认为美国能够压制住中国。但如今中国正在崛起,在中美较量之中,中国并未处于下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早在2020年,韩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之一峨山政策研究院就发布过一份调查报告,其中66.3%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中国的快速发展“损害了韩国的利益”。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当中国的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当华为、小米在智能手机领域与三星正面竞争,当中国钢铁、造船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升级重新夺回市场,韩国人引以为傲的产业竞争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更让普通民众忧心的是,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这些年不降反升——从半导体出口到旅游市场,从跨境电商到文化产品输出,这种既依赖又警惕的矛盾心理,成了韩国社会对中国情绪复杂的重要背景。   与此同时,韩国媒体在塑造民众对华认知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   细心的观察者会发现,每当首尔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多家媒体总会不约而同地强调“污染物来自中国西部”;每当国际社会出现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韩国媒体的报道角度往往比其他国家的媒体更为尖锐。   这种长期的信息筛选与强化,使得“中国问题”在韩国公众视野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负面印象。就连中小学教科书里,关于现代中国的内容也多是聚焦在环境污染、网络管制等议题上,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复兴则着墨有限。   这种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植入的认知框架,让一代代韩国人在尚未真正了解中国之前,就已经戴上了有色眼镜。   深层次来看,这种情绪还牵扯到韩国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作为“汉江奇迹”的创造者,韩国人有着深厚的民族自豪感,特别是在流行文化、电子产品等领域取得全球性成功之后,许多韩国人潜意识里认为本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走在了亚洲前列。   但当《流浪地球》的科幻视效引发全球热议,当抖音国际版征服欧美青少年市场,当李宁、安踏等中国品牌在国际时尚界崭露头角,韩国社会开始意识到,那个曾经在文化上深受东亚文明圈影响的中国,正在以全新的方式重新掌握文化话语权。   这种文化自信层面的此消彼长,不可避免地触发了某种心理防御机制。   这种情绪的代际特征尤其值得关注。2023年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全球民意调查显示,韩国年轻人对中国的负面看法比例高居全球前列,超过80%的18至29岁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态度。这个数据比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还要高,确实出乎不少人意料。   按理说,年轻一代本该更加开放、更少受到传统地缘政治思维束缚,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有分析认为,这代韩国年轻人成长于韩国民主化后的民族主义上升期,同时又恰逢中国崛起最为迅猛的二十年,他们通过网络接触到的中国信息往往经过了多重过滤,形成了独特的“数字一代的对华认知悖论”。   说到底,韩国对中国的复杂情感是一面多棱镜,既反射出国际格局的深刻变革,也照见了中等强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现实困境。   从当年的“汉风”吹遍韩国到如今的微妙对峙,两国关系经历了明显的温度变化。   金兰都教授等人的清醒发声,实际上代表了韩国知识界一部分人开始意识到——面对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中国,继续固守旧有的认知框架既不符合韩国的国家利益,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如何在保持民族自豪的同时理性看待邻国的崛起,如何在维护盟友关系的同时找到与中国的相处之道,这已经成为摆在韩国社会面前一道亟待解答的课题。   而解题的第一步,或许正是如这些教授所建议的——放下预设的偏见,以更加平和、客观的心态重新认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邻邦。

0 阅读:2
官芊芊

官芊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