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抱有“中俄结盟”的幻想了!我非常赞同金灿荣教授的话,他说,俄罗斯不是兄弟,而是邻居,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关注俄罗斯背后的真实意图。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全球局势的确风高浪急。俄乌战争拖了三年还没看到头,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一轮接一轮。美元结算系统被堵、能源出口受限、科技被封锁,俄罗斯在西方世界几乎成了“孤岛”。 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不得不向东方伸出橄榄枝——那就是中国。表面上看,中俄关系似乎“前所未有地紧密”,从能源到贸易,从军事演习到国际场合的相互支持,合作一个接一个。但我们要问一句:这种合作的基础到底是什么?是命运与共,还是各取所需?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俄罗斯需要一个能帮它维持经济运转的巨大市场,而中国正好有庞大的能源需求、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以及与西方关系相对复杂的外交空间。 双方看起来一拍即合。2025年上半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和天然气已经占到俄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俄罗斯几乎成了中国的“后院油库”。但这并不代表两国的关系因此就升华成了所谓的“命运共同体”。 金灿荣教授的话说得直白:中国和俄罗斯,是“合作的邻居”,不是“并肩作战的兄弟”。这话听起来或许不那么热血,却极其现实。 我们回头看看俄罗斯的行为就知道,这个国家的外交理念,历来以“利益至上”著称。从彼得大帝到普京,几百年来,俄罗斯的国家战略始终是:扩张、缓冲、安全。换句话说,它的思维从来是以自身为中心的。 今天的俄罗斯,虽然被西方逼到了墙角,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真心想与中国绑在一条船上。相反,它在与中国合作的同时,也在暗中防备。 比如在中亚地区,俄罗斯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影响力虽然削弱,但仍死死不放手。它深知,中亚既是中国“一带一路”的关键枢纽,又是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两国在这里的博弈,已经悄悄展开。 在经济合作上,这种微妙的戒备也看得见。中国是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没错,但在金融结算、投资领域,俄罗斯始终对中国保持一定距离。 卢布危机期间,中国提供了金融通道的支持,但俄方并不愿意让人民币在本国市场完全自由流通;在高科技合作上,俄罗斯对中国的芯片、电子设备开放得有限,担心“技术依赖”让自己失去主动权。 就连在能源合作中,俄罗斯也试图保持议价能力。比如,在“西伯利亚力量二号”天然气管道谈判中,俄方一再拖延、反复要价,就是怕被中国“拿捏”。 有些人喜欢说“中俄关系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这话没错,但问题是——“好”到什么程度?其实,中俄关系的“好”,是基于西方的“坏”。 美国与欧洲持续对俄罗斯的封锁,让莫斯科不得不靠向北京。而对中国来说,美国同样是最大战略对手,因此中俄之间形成了某种“共识”:既然都有压力,那就先互相帮一把。但别忘了,这只是阶段性的“互利共生”,并不是永恒的“联盟关系”。 正如有人形容的那样——中俄现在像是“在暴风雨里抱团取暖的两只刺猬”,距离太近会扎到彼此,距离太远又各自受冻。 其实,俄罗斯的真实意图并不难看清。它希望中国能在经济上“输血”,却又不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喧宾夺主”。 比如,在俄乌战争问题上,中国一直主张和平谈判、政治解决,而俄罗斯却更希望中国站得更靠前——比如在联合国上公开支持俄方立场、甚至提供军事技术帮助。但中国非常清楚,一旦被卷入俄罗斯的战争逻辑,那将意味着什么。 中国需要的是稳定的大国环境,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国内发展上,而不是成为某个战争机器的“外部燃料”。这一点,中国的外交态度始终保持理性、克制。哪怕在国际舆论中被西方误解,中国也没有被俄罗斯拖进泥潭。 从长远来看,中俄之间最大的矛盾,可能并不在短期的利益冲突,而在战略空间的重叠。俄罗斯看重的是地缘安全,希望维持传统势力范围;中国看重的是经济通道与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两国的利益有交集,但也有碰撞点。 比如中亚、中东欧、北极航线等领域,都是潜在的竞争地带。俄罗斯担心中国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太强,会让它在“后院”失去话语权;而中国则担心俄罗斯的地缘操作,会拖慢“一带一路”的整体布局。 两国在表面上说着“合作共赢”,但背后其实都在算计:如何在互相依赖的同时,避免被对方牵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