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谈两岸:从“赏饭论”到“依附说”,现实教训下的清醒认知
近日,郭台铭在媒体采访中的一番言论引发热议:“没有大国支持的政权注定会沦为他国的殖民地,比起惨淡收场,我宁愿选择依附于大陆。”这话虽因“依附”二字略显刺耳,却藏着他历经商业挫折后的深刻感悟,更折射出两岸关系中最朴素的现实逻辑。
谁能想到,这位曾扬言“大陆离不开富士康,是我给他们赏饭吃”的企业家,会有如此彻底的态度转变。这份觉悟从非偶然,而是现实一次次给出的教训。2019年,郭台铭高调宣布将3000亿产能迁往印度,却遭遇重重困境:当地工人随意摘下静电环导致产品缺陷率飙升至25%,不稳定的电网迫使工厂常年依赖柴油发电,一年额外支出就超2000万美元。而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百亿工厂更是沦为笑谈,这个曾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项目,最终岗位规模从承诺的上万缩水至千余,最后只能低价转手,还留下7.2亿基础设施欠款。
反观大陆,郑州曾为富士康量身打造保税区,巅峰时期30万工人支撑起全球60%的iPhone产能,这里才是其“代工王国”真正的根基。历经海外扩张的接连失利后,富士康终于将重心放回大陆,母公司鸿海集团回归后销售额迅速突破1700亿美元,创下五年来新高。如今,富士康更在新能源、芯片领域重新押注郑州,甚至开出9800元返费招人赶工,用行动印证了大陆市场的核心地位。
郭台铭口中的“依附”,实则是他终于看懂了两岸的本质联结。早年间,他曾在金门发表和平宣言,提出“同为中国人,该在一中原则上谈判”,却因触怒美国被硬生生从选战中劝退。那时他便该知晓,美国需要的只是可操控的棋子,而非真心求和平的同胞。
不过,“依附”二字终究不够妥当——两岸从来不是依附关系,而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郭台铭当年的“赏饭论”,早已被“中国智造”的底气打脸;郑州富士康一度空出的市场份额,转眼就被比亚迪、立讯精密等企业填满。但不可否认,这份迟来的认知,远比执迷不悟的“台独”言论清醒得多。
从狂妄到务实,郭台铭的转变道出一个直白的道理:两岸和平从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