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一名生产队长带着村民们炸开了丁汝昌的墓地,墓地里有一黑一红两个棺材,

小史论过去 2025-11-01 12:18:27

1960年,一名生产队长带着村民们炸开了丁汝昌的墓地,墓地里有一黑一红两个棺材,村民们焚烧了遗体,将棺材改成了八条大板凳,边角料还做了切菜的砧板! 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出生在安徽庐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后来全家迁到巢县高林镇定居,那里是巢湖南岸龙骨山下。他小时候父母双亡,从小帮工维持生计。咸丰三年,他十八岁时加入太平军,在军队里打仗积累经验。但太平军势头转弱,他随程学启部投降清军,编入湘军长江水师营,当上哨官,任千总。从那以后,他跟随刘铭传镇压捻军,在多次战斗中立功,逐步升到参将。捻军平定后,他继续在军中服务,晋升提督。光绪年间,他转到北洋任职,负责海军事务,还去英国买军舰,逐步适应指挥工作,担任北洋水师提督,管理整个舰队。 丁汝昌从陆军出身转到海军,没多少海战经验,但通过实际参与适应职责。1894年甲午战争打响,他指挥北洋舰队出海迎敌,在黄海海战中与日本海军对阵。舰队损失不小,他坚持指挥剩下的船只作战。战后,舰队退到威海卫修整防御。1895年2月,日本海军攻下威海卫基地,他在那服毒自杀。清廷起初怪他战败,剥夺所有官阶。后来经过家族请求,1911年宣统皇帝批准恢复名誉,1912年正式安葬在安徽无为县小鸡山。那地方原是他的葬地,用糯米石灰砌成坚固结构。他的生涯从内战镇压到对外作战,反映出晚清海军建设的努力和局限。 1960年前后,安徽无为县严桥乡小鸡山下村庄粮食紧缺,大家都盼着多开荒地换口粮。村里流传小鸡山有座旧墓,是清朝败将葬处,棺材一黑一红,封得死死的。生产队长召集十多名青壮年,带上工具和农用炸药,借开荒名义上山。坟墓墙体用糯米搅拌石灰筑成,铁锹挖不动,他们就炸侧面墙,一声爆炸后墙塌,露出里面石室。石室里两口棺材摆着,一黑一红,黑的是丁汝昌棺,为圆木劈开两半,外漆黑漆,红的是他夫人的。 他们撬开黑棺,取出穿官服男尸,眉毛胡子还全,脸色蜡白,手里握东西。又开红棺,取出女尸骨骼,发髻没散,金簪掉棺底。遗体抬到山脚池塘边,堆枯枝倒煤油,一把火烧掉。烧完后,拆棺材,黑棺木硬实,锯成八条长板凳,抬回村当公物用。红棺木软,边角料做成几块切菜砧板,分给几户人家。村里用这些凳子开会歇脚,砧板切菜剁肉。时间一长,凳子有的裂开,还在用,砧板磨损,有的崩口,有的扔灶里烧火。这事成了村里旧闻,喝酒时老头子偶尔提提,越说越少。 那年日子过得苦,啥都顾不上,这些家具用着用着就融入日常。黑棺板凳坐的人多,有人说凉飕飕的,砧板切菜也觉得不自在。但大家没多想,继续用下去。事件细节渐渐模糊,只剩大概印象。丁家后人后来查到,说墓里珍宝被大队干部拿走换东西,但具体谁干的没细说。这反映出当时生存压力大,历史遗迹难保全。 1970年代,地方查墓葬资料,涉及小鸡山,确认是清朝海军提督丁汝昌葬地。调查从县档案馆开始,顺线索问到村里,找到两个当年参与的人。他们已上年纪,先不愿讲,后来承认下山时分米,还拿随葬品换自行车。丁家后人循消息来访,从县里一路到村口,录下对话了解经过。他们没追责村民,说那时候生活难,谁也没法选。板凳和砧板下落没人记得清,有的说一条去了村小学,有的在祠堂见过腿短的,修修又用几年。砧板大多丢了,剩的不知哪块。 1986年,无为县政府把丁汝昌墓定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钱修复。周围种松树,竖石碑,因尸骨没找回,做衣冠冢安放。丁昌明是丁家后人,当安徽省政协委员,写提案三年,推动保护和修墓。2000年10月,县里重修墓地,规划14亩地,碑文介绍生平和事件。墓对外开放,游客多起来,碑前摆香案,挂事迹牌。树木长密,春秋有人祭拜。介绍栏标明这是民族英雄丁汝昌长眠地。村人偶尔说起,只提那年饿得慌,啥事都干得出。

0 阅读:97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