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果然跟别人不一样。 一般人开会,总得拿个本子拿支笔,在会议交流的时候,

英明果断雪梨 2025-11-01 03:41:43

宗馥莉,果然跟别人不一样。 一般人开会,总得拿个本子拿支笔,在会议交流的时候,做做笔记,听别人怎么想,然后再发表自己的感慨想法、总结。 看看宗馥莉开会,前面就两个手机,本子不用拿,笔也不用拿,她到底是来参加会议的,还是旁听会议的。 熟悉宗馥莉的人都知道,她这股“不一样”的劲儿,从2004年回国进娃哈哈那天起就没藏过。那会儿她刚从美国佩珀代因大学读完国际商务,没人觉得这个留洋回来的“宗家大小姐”能沉下心做事——毕竟娃哈哈是宗庆后踩着三轮车跑市场、守生产线攒下的家业,老员工们早习惯了“开会带本、会后整理”的传统节奏。可宗馥莉偏不,第一天去萧山基地管生产,她就揣着个手机进了车间,没带笔记本,也没让助理跟在身后记,就蹲在流水线旁,跟老工人一起看瓶盖封装、看液体灌装,手机里存的全是她拍的设备参数、记的产能数据,哪个班次的损耗多了0.5%,哪个环节的效率能再提10秒,她点开相册就能说清,比记在本子上的流水账还精准。 后来她接管市场部,这“双手机开会”的习惯更成了常态。有次讨论一款新品的包装升级,团队里有人捧着笔记本念设计方案,宗馥莉直接把手机往会议桌上一放,屏幕上是刚从终端渠道传来的消费者反馈截图,“年轻人觉得现在的包装太老气,你们说的‘经典款’,在高校超市的铺货率已经掉了8%”。说着她又点开另一个文档,是提前跟设计团队敲定的3版初稿,手指在屏幕上圈画,“这个配色保留,字体再缩小1号,现在就发给印刷厂打样,明天早上要看到样品”。旁边有老员工私下嘀咕“不记笔记能记得住吗”,她听见了也不辩解,只在会后把会议录音和待办事项同步到团队群里,每条任务都标着责任人、截止时间,比手写笔记还条理分明。 其实真没人比她更清楚“开会要干嘛”。早年在美国读书时,她就习惯了教授“实时互动”的授课模式——学生很少埋头记笔记,大多用手机录音,重点听逻辑、抓分歧,课后再结合录音整理思路。回国后她发现,不少会议把时间浪费在“记”上,反而没精力“议”和“决”:有人记笔记时漏听关键信息,有人会后整理时曲解原意,等再开二茬会补漏洞,市场机会早错过了。她用两个手机,一个专门录会议音,确保每个观点都不遗漏;另一个实时连公司的数字化系统,讨论到销量就调终端数据,说到成本就查财务报表,不用等助理递资料,更不用“回头再说”。 去年娃哈哈推一款低糖饮品,开会时有人担心“老顾客不接受口味变化”,宗馥莉当场点开手机里的消费者调研数据,里面有近60%的老用户表示“愿意尝试低糖款”,还有便利店的试销数据做支撑。她没说太多大道理,只指着屏幕说:“数据比笔记靠谱,消费者的选择才是标准答案。”最后这款产品上市3个月就卖了1.2亿,远超预期。 那些觉得她“像旁听”的人,其实没看懂她的逻辑:开会不是“记下来”,而是“定下来”。她不用本子用笔,不是不认真,反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听观点、抓关键、做决策上——毕竟现在的市场,等你慢悠悠记完笔记,竞品早就把货架占满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36
英明果断雪梨

英明果断雪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