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李显龙在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表示,据预测,印度经济终有一天会赶上

烟雨评社 2025-10-31 11:52:57

10月28日,李显龙在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表示,据预测,印度经济终有一天会赶上中国,甚至超越中国,这是因为印度经济还很年轻,而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萎缩。 得先弄明白李显龙说的 “经济年轻” 到底指什么。核心其实是人口 ——2023 年印度常住人口已经突破 14.38 亿,正式坐稳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的位置,其中劳动人口将近 6 亿,联合国预测未来 20 年印度还会新增 1.8 亿劳动力。 更关键的是年龄结构,印度人口平均年龄只有 28 岁,35 岁以下人口占比超过 60%,这种庞大的年轻劳动力群体,正是李显龙眼中 “经济年轻” 的底气。 相比之下,中国人口平均年龄已接近 38 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 2012 年的 74.4% 逐步下降到 2024 年的 68.8%,人口结构的差异确实肉眼可见。 再看经济增速的表象,似乎也能支撑李显龙的判断。联合国 2025 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印度 2025 年增速预计达到 5.7%,而中国预计为 4.8%。 更显眼的是经济体量的追赶速度,印度经济规模已经突破 4 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四,距离第三名德国也只有一步之遥。IMF 早就预测过,印度有望在 2026 年跻身全球前三,这种快速攀升的势头,让 “印度超越中国” 的说法有了数据支撑。 但把 “年轻” 直接等同于 “超越”,显然没那么简单。印度的人口红利其实藏着不少水分,目前印度有 2.87 亿文盲,占全球文盲总量的 37%,大量劳动力只能从事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 更棘手的是就业问题,印度青年失业率长期维持在 25% 以上,2024 年 3 月全国失业率达到 7.6%,失业劳动力中 83% 是 15 至 29 岁的年轻人,一半左右的人口处于闲置状态,所谓的 “年轻红利” 并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动力。 产业结构的差异更是关键。中国经济的 “萎缩” 其实是增速换挡,背后是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2024 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 134.9 万亿,数字经济、智能工厂、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正在快速崛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塑着全球产业格局。 而印度经济呈现 “倒金字塔” 结构,服务业占 GDP 比重超 50%,制造业却从十年前的 18.3% 跌到 14.72%,全球出口占比仅 1.8%,连富士康等企业的工厂转移都因基础问题屡屡受挫,2025 财年境外直接投资更是暴跌 96.5%。 李显龙的表态里,其实还藏着新加坡对区域经济格局的观察。作为连续 12 年将中国视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国家,2024 年新中贸易额达到 1111.1 亿美元,新加坡比谁都清楚中国经济对亚洲的带动作用。 他提到 “中国经济开始缩小”,更可能是指增速放缓而非实力衰退,毕竟中国 4.8% 的增速对应的经济体量,远比印度 5.7% 的增速更有分量。 国际社会对中印经济的前景也有不同看法。有人看重印度的潜力,认为数字经济的爆发是破局关键 —— 印度网约车月单量已突破 3 亿次,移动支付年交易额超 7 万亿美元,电子商务渗透率首次超过 50%。 也有人更认可中国的韧性,觉得制造业升级、产业配套完善的优势,不是单纯的人口年轻就能轻易赶超的。这些分歧恰恰说明,经济竞争是场长跑,短期的增速差异和人口结构,都不能决定最终的结果。 信源: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官网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