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美经济学家萨克斯表示,现在美国必须接受现实,那就是美国已经非唯一超级强国。10月31日,根据外媒报道,在中美会晤引发全球关注之际,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表示,如今放眼全球,可视为大国者至少有美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它们都具备经济和科技实力,同时也是核武国家,都有机会在战争中打败对方。 萨克斯进一步指出,放眼当今世界,能被称为大国的,至少有美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它们不仅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和领先的科技实力,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手握核武器的国家,彼此之间形成了某种恐怖的平衡,谁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在一场真正的冲突中彻底击败对方。 萨克斯的这番分析,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当前国际力量格局一个相当精准的素描。美国,依然是那个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它的军事基地遍布全球,美元体系仍是世界经济的基石,科技创新能力也依旧顶尖。但它的“唯一性”正在迅速消失。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其经济影响力已经渗透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在5G、人工智能等尖端领域奋起直追,军事现代化更是有目共睹。 俄罗斯,虽然经济体量不大,但其庞大的核武库和在能源、地缘政治上的“硬汉”作风,让任何人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而印度,这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年轻国家,正在软件、制药等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其核能力和在印度洋的战略地位也使其成为不可忽视的一极。 这四个国家,就像四根顶起天幕的巨柱,共同支撑着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新格局。 然而,面对这个已经清晰无比的棋盘,华盛顿的反应却显得异常迟钝和固执。整个美国的政治和战略体系,似乎还沉浸在冷战结束后那“单极时刻”的辉煌记忆里,患上了严重的“霸权依赖症”。从国会山到白宫,从智库到媒体,充斥着一种论调:美国必须领导世界,必须维护其“尊贵”地位。 这种执念,已经深入骨髓,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任何试图承认多极现实、主张与其他大国平等对话的声音,很容易被扣上“软弱”、“投降”的帽子。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拜登的“美国回来了”,虽然口号不同,但内核里都藏着那份不甘心——不甘心与世界其他国家平起平坐。 萨克斯的结论一针见血,甚至有些刺耳:当今世界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恰恰是美国自己。因为它正试图用尽一切手段,去维持一个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的“独尊地位”。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让美国的外交政策变得越来越具有攻击性和不可预测性。 在欧洲,它不断推动北约东扩,将俄罗斯逼到墙角,最终点燃了乌克兰战火,让整个欧洲大陆陷入了自二战以来最大的安全危机。 在亚太,它构建各种小圈子,搞“印太战略”,频繁举行军演,试图在中国周边编织一张包围网,不断在台海、南海等问题上挑衅,让这片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充满了火药味。 这些行为,看似是在展示肌肉,实则是一个衰落霸权因恐惧而做出的过度反应。它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更多的问题,让世界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这种“霸权惯性”不仅体现在对外政策上,也深刻地影响着美国国内。为了维持全球军事存在和技术优势,美国投入了天文数字的资金。 这些钱,本可以用来修缮老化的基础设施,改善民众的医疗和教育,解决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但“霸权”这个沉重的包袱,让美国选择了一条“对外扩张,对内透支”的道路。 国债上限一次次被提高,社会撕裂越来越严重,而华盛顿的政客们却似乎更关心如何在万里之外维护美国的“领导力”,而不是如何解决自家后院的问题。这种内外失衡,正在不断侵蚀着美国国力的根基。 更讽刺的是,美国越是想压制对手,就越会加速对手的成长和世界的“去美国化”进程。贸易战和科技封锁,让中国下定决心实现技术自主,摆脱“卡脖子”的困境。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则促使许多国家开始寻求美元之外的替代方案,推动去美元化进程。 美国这种非友即敌的零和博弈思维,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国家推向自己的对立面,或者至少是中间地带。像印度这样的国家,一方面参加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另一方面又是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趋势,恰恰是多极世界最真实的写照。 萨克斯的警告,其实是在给美国敲响警钟。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它能压制多少对手,而在于它能否清醒地认识自己,适应变化的世界。 当一个国家沉迷于过去的荣光,拒绝接受现实的变迁,那么它所做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不是在巩固领导地位,而是在为自己挖掘坟墓。 美国正站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固执地扮演那个“孤独的超级大国”,在无尽的对抗中消耗自己,还是放下身段,学会与其他大国平等共处,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经济危机等全球性挑战?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决定着美国的未来,也关系到整个21世纪的人类命运。 您认为,美国能够克服自身的“霸权惯性”,顺利适应这个多极化的新世界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