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新闻,给我看愣了。 有些国家,印度裔已经干到40%了。 南美洲的圭亚那,这国家印度裔占总人口刚好40%,还是第一大族裔,一点不含糊。 不光这个,印度洋上的毛里求斯更夸张,印度裔快70%了,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也有35%,都是印度裔占比最高的族群。 说真的,一开始我也纳闷,印度裔怎么能在这些国家占到这么大比例?查了才知道全是历史留下的底子。 这些国家早年全是英国殖民地,当年英国在印度抓壮丁,把大批印度人运到殖民地干活,毕竟印度那会儿也是英国的地盘,劳动力随便调遣。 就说圭亚那,从1838年第一批印度人过来,整整近百年时间,这些人就在当地扎根生孩子,慢慢就从劳工变成了主要族群,哪成想百年后直接成了第一大族裔,这历史惯性太厉害了。 而且这些地方本来人口就少,圭亚那总共才78万人,印度裔40%也就三十多万人,基数小,繁衍起来占比自然容易上去。 不过咱也得说清楚,这种40%的比例大多在小国家,像美国、加拿大这些大国,印度裔总人口占比没这么高,但存在感简直爆棚。 就说美国,硅谷里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印度裔,科技公司CEO里10%都是印度人,谷歌、微软那些巨头的老板全是印度裔掌舵。 这可不是靠人多堆出来的,全是政策和教育凑出来的机会。 美国不是缺技术人才嘛,搞了个H-1B签证给高技能工人,结果每年70%以上的签证全被印度人拿了,2023年更是占了72.3%,等于这通道基本成了印度工程师的专属通道。 为啥能这样?因为印度从90年代就盯着工程教育使劲,年轻人要么学医要么学工程,别的行业没出路,刚好撞上美国科技爆发缺人,这不就对上了嘛,简直是精准踩中风口。 加拿大更夸张,2023年一年就涌进去200万印度人,学生签证、工作签证、探亲签证挤破头。 现在印度裔都突破500万了,占加拿大总人口12%。关键是印度人特别会“链式迁移”,一个学生过来了,接着把父母接来,父母再把亲戚弄来,跟打开的水龙头似的关不上,搞得加拿大今年直接拒绝80%的印度学生签证,实在接不住了。 这背后其实是印度国内的问题逼的,印度年轻人失业率高达50%,就算读完大学也难找好工作,低种姓的人更没出路,与其在国内苦熬,不如砸钱办签证去国外闯,哪怕搬砖都比在印度挣得多,这种求生欲能不拼命往外跑吗? 印度裔能在海外站稳脚,还有个隐形优势是英语,当年英国殖民把英语留在了印度,现在印度人普遍能说英语,跟西方打交道一点障碍没有,不像其他国家移民还得先过语言关。 更厉害的是他们的教育会玩“技术+管理”的组合拳,印度理工学院早就把财务、管理课塞进计算机系,学生大三就练着分析报表,大四搞商业模拟项目,毕业去硅谷不光能写代码,还能跟老板聊清楚技术能赚多少钱,这本事比只会埋头干活的工程师吃香多了。 反观咱们有些技术人才,代码写得再好,开会说不清楚重点,自然难往上走,这差距真不是一天两天能补上的。 而且印度裔特别抱团,在海外不管是高管还是普通劳工,都能形成自己的圈子。 硅谷的印度高管会优先提拔印度后辈,移民社区里老移民帮新移民找工作、办手续,这种互相拉扯的劲儿,让他们很快就能在当地立足。 现在更夸张,不光科技界,金融、零售甚至奢侈品行业都有印度裔高管,世界银行行长都是印度裔,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人口占比问题了,是真的渗透到了各个领域的顶层。 所以说,印度裔能在有些国家干到40%,在大国关键领域掌权,真不是运气好。 有殖民历史的底子,有国内压力逼着往外闯,有精准对接西方需求的教育,还有抱团取暖的社群文化,这些因素凑在一起,才搞出了现在这局面。 咱别光盯着40%的数字吃惊,得看清这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生存发展逻辑,这才是最值得琢磨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