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的西方,要把先进的高铁技术转让给中国?   这可不是西方“大方”,全是

史之春 2025-10-30 14:47:40

为什么当年的西方,要把先进的高铁技术转让给中国?   这可不是西方“大方”,全是“利益”和“无奈”拧在一起的结果——他们既馋中国的大市场,自家又有难处,再加上咱们谈判的法子实在高明,几股劲儿凑一块儿,就不得不把技术交出来了。   2004年那会儿,西方那些高铁企业早就没了新市场。德国的西门子、法国的阿尔斯通、日本的川崎重工,手里的技术是不错,可本土的高铁线路早就铺得差不多了。欧洲就那么大,从柏林到巴黎的高铁线建好后,再没什么大项目;日本的新干线就几条,国内需求早就饱和了。这些企业养着一大堆工程师,天天没活干,就等着新订单吃饭。   这时候中国站出来了,一开口就要买140列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更关键的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只是个开头——中国地域那么广,南北东西几千公里,要是真建高铁网,得要多少列车?多少条线路?这可是块天大的“肥肉”,哪家企业都舍不得放弃。就像饿了好几天的人,看见香喷喷的馒头,哪能不往前冲?   可咱们没让他们那么容易拿到订单,早早就立了规矩。铁道部说了,想投标可以,但有三个硬条件:必须跟中国的南车、北车这两家企业合作,以中国企业的名义投标;关键技术得彻底转让,还得保证中国工程师学会;最后造出来的车,得用中国品牌,不能挂他们的牌子。这规矩一放出来,西方企业心里犯嘀咕,可又不敢真拒绝——万一被别人抢了先,自己就彻底没机会了。   更妙的是,咱们让他们互相“掐架”。当时有四家企业盯着这个订单,西门子一开始最傲慢,觉得自己技术最好,中国非他不可,开出了每列3.5亿人民币、技术转让费3.9亿欧元的天价,还设了五十多个技术转让的障碍。铁道部也不客气,直接转头跟法国阿尔斯通谈,很快就签了技术转让合同。   西门子一看傻了眼,首轮招标直接出局,眼睁睁看着对手拿走订单。等到第二年第二次招标,西门子赶紧放低姿态,把价格砍到每列1.9亿,技术转让费降到8000万欧元,还主动说愿意把核心技术教到位,就怕再被排除在外。   其实不少西方企业当时自身难保,不拿中国订单就得倒闭。法国阿尔斯通那时候正被美国告,官司缠身,欠了一屁股债,要是再拿不到大订单,只能向政府申请破产。日本川崎重工也好不到哪去,在国内被日立、日向两家企业挤得没活路,在日本本土根本拿不到新项目,中国市场简直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这种时候,别说转让技术了,就算条件再苛刻点,他们也得答应。加拿大的庞巴迪更积极,早就跟南车合资办厂,就盼着靠中国订单翻身,技术转让啥的根本不用多催。   还有个小算盘,西方企业觉得就算转让技术,咱们也学不会,或者短期内追不上他们。他们当时转让的大多是成熟的“二类技术”,比如日本川崎给的是时速200公里的技术,心里想着更先进的300公里技术还在自己手里。   他们觉得中国顶多能照猫画虎造几列车,核心的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还得靠他们供应,以后照样能赚源源不断的钱。就像有人把菜谱给了你,却觉得你肯定找不到好食材,最后还得买他的配料。   咱们这边的准备也让他们没话说。铁道部专门成立了动车组联合办公室,还设了“技术转让考核”,要是中国工程师没学会,国外企业就拿不到尾款。这就逼着他们真教真带,不是随便给本说明书就完事。   南车、北车的工程师跟着外国专家同吃同住,拆了装、装了拆,把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摸得透透的。西方企业看着也没办法,毕竟拿了钱就得办事,总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   说到底,西方转让技术不是“好心”,是被市场诱惑、被自身困境逼的,再加上咱们的谈判策略刚好掐住了他们的软肋。他们以为只是卖技术赚笔快钱,没想到中国人不仅学会了,还在这个基础上搞出了更先进的“复兴号”,现在咱们的高铁技术反而跑到了世界最前面。   估计那些当年转让技术的企业,现在想起这事儿都得后悔,但当时的处境,他们确实没别的选择——不转让技术,就只能看着这块大蛋糕被别人分走,自己饿肚子。

0 阅读:79
史之春

史之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