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还没觉察到,全球科技圈出现两大新变化,信号极其强烈! 中美科技战,从“算力比拼”升级为“能源大战”。 科技竞争正从算法、芯片和软件,扩大到能源领域。 就说现在最火的 GPT - 4,训练它那 14 周里耗的电,每天就相当于 2.85 万户欧美家庭一天的用电量总和,这还只是训练阶段。 平时你跟它聊几句话、让它生成段视频,看着简单,背后耗电可不老少 —— 一次对话的电费差不多够开十分钟电灯,一段视频的电量能让电风扇转一小时。 更别说那些 24 小时不停转的数据中心,光给服务器散热的空调,耗电量就比好些居民小区全家用电量还多。有测算说,再过五年,AI 耗的电可能要占到全球总电量的 20%,这可不是小数目。 美国那边按理说科技巨头多,AI 起步也早,可现在真让人着急。他们弗吉尼亚州有个 “数据中心走廊”,谷歌、微软的核心设施都在那儿,结果当地最大的 PJM 电网早就满负荷了,新建的数据中心想通电得排队等好几年。 为啥会这样?因为美国的电网跟 “马赛克拼图” 似的,3000 多家公司各管一摊,东部、西部和德州的电网都不连通,西部发的电想送到东部的算力中心,又慢又贵。 更要命的是,他们的电网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好多设备超期服役三十年,2021 年得州暴雪那回,电网一瘫痪就冻死了几百人,到现在都没彻底解决问题。 没办法,美国的科技公司只能自己想辙。微软跟核聚变公司签了协议,盼着 2028 年能用上核聚变电;谷歌一边投资地热,一边跟核聚变企业签售电协议,说 2027 年要商业发电;英伟达还砸钱进了比尔・盖茨的核能公司,一轮融资就搞到 6.5 亿美元。 表面看是技术前瞻,其实就是国家电网顶不上,企业只能自救。更不靠谱的是,他们为了保供电,还在加大化石能源开采,数据中心里 42% 的电来自天然气,煤炭石油占 18%,绿电还不到 30%。 2024 年美国数据中心碳排放就有 8100 万吨,占了全球的 45%,这哪是发展科技,分明是在透支环境。 咱们中国就不一样了,早就看透了电力是 AI 的命根子,早早就下了大棋。先说输电,咱们建了 45 项特高压工程,这可是 “能源高速路”,输电能力比美国全国电网加起来还强。 就拿昌吉到古泉的工程来说,电从西部送几千公里到东部,每一千公里损耗才 1.5%。这样一来,甘肃、内蒙古的风能太阳能,就能稳稳当当送到东部的算力中心,根本不愁电不够用。 而且咱们不光能送电,还能用得巧。上海建了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去年夏天天热的时候,一下子调动了 47 家运营商的资源,硬生生腾出 116 万千瓦的负荷,比一百万千瓦还多,刚好顶住了用电高峰。 以后 AI 算力任务还能跟着绿电走,什么时候风光电多,就什么时候多干活,这效率可不是一般的高。 在未来能源上,咱们的布局更扎实。核聚变这东西被称为 “人造太阳”,原料在海水里取之不尽,1 升海水的能量相当于 300 升汽油,一旦成了,电力就再也不愁了。 2025 年初,中科院的 EAST 装置在 1 亿摄氏度下稳了 1066 秒,要知道太阳内部才 1500 万度。才过俩月,“中国环流三号” 又创下纪录,实现了 “双亿度” 运行,还让等离子体自己 “燃烧” 产能量,这可是从实验室往发电站迈了一大步。 7 月份,咱们又成立了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一下子拿到 114 亿多投资,专门推进商业化,从技术到应用的路彻底打通了。 民营企业也没闲着,能量奇点公司 3 年就造出了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西子洁能这些老兵也加入进来,多条腿走路稳得很。 现在看效果多明显,2024 年咱们数据中心耗电 2500 亿度,但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已经到了 65%。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全用风电光伏,一年能少排 120 万吨碳,单位算力成本比美国低 38%。 华为贵安数据中心直接带动建了 120 万千瓦的光伏电站,谷歌、微软都跑来合作,因为只有咱们能提供稳定又便宜的绿电。2025 年一季度,上海数据中心接的国际订单就涨了 45%,这就是实力。 说到底,现在科技竞争早就变了味,不是光有好芯片好算法就行。美国那种靠化石能源续命、电网又跟不上的路子,注定走不远。咱们走的 “绿电 + 算力” 的路子,既保住了环境,又稳住了科技发展的根基。 这能源大战,拼的是眼光、是布局、是系统能力,咱们显然已经占了先机。等 “人造太阳” 真正发电那天,不光电费可能降下来,咱们的科技发展也再也不会被电力卡脖子,这才是真正的长远之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