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皇帝为何要重用宦官? 东汉皇帝重用宦官,本质上是皇权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选择,说白了就是身边能信的人实在太少,只能把宦官当成对抗外戚和士族的 “工具人”。 这一切的根源得从东汉的皇位继承说起,东汉十四位皇帝里,寿命超过四十岁的没几个,刚出生百天就登基的汉殇帝、九岁继位的汉和帝、十五岁上台的汉桓帝,一大半都是 “娃娃皇帝”。 皇帝年纪小,老妈就得出来临朝听政,太后掌权自然要靠娘家人,外戚势力就这么一步步坐大,成了皇权头上的 “紧箍咒”。 汉和帝时期的窦宪就是个典型例子,他是窦太后的哥哥,借着妹妹的势力从郎官一路做到大将军,嚣张到敢强抢沁水公主的田园,连章帝都骂他 “堪比赵高指鹿为马”。 章帝一死,九岁的和帝继位,窦宪更是一手遮天,把弟弟窦笃、窦景都塞进朝廷当大官,侍中、将军、大夫这些要职里窦家亲戚占了十几个,堪称 “满门公卿”。 更过分的是他还派刺客杀了受太后宠信的刘畅,嫁祸他人,后来打匈奴立了功,更是把刺史、郡守这些地方官都换成自己人,尚书仆射郅寿稍微反对一下就被逼自杀。 当时十三岁的和帝想夺权,放眼朝堂全是窦家的人,外臣根本不敢靠,只能偷偷找身边的中常侍郑众商量。 郑众这宦官确实靠谱,帮和帝定计,等窦宪回京就关闭城门抓了他的党羽,收回大将军印绶,逼着窦宪自杀。经此一役,和帝算是看明白了,外戚靠不住,外臣信不过,只有宦官才是自己人,郑众也成了东汉第一个封侯的宦官,拉开了重用宦官的序幕。 到了汉桓帝时期,外戚势力更嚣张,梁冀这 “跋扈将军” 把皇权踩在脚底下。梁冀是梁皇后的哥哥,老爹梁商也是大将军,父子俩把持朝政二十年。汉质帝才八岁,就因为当着大臣的面说梁冀 “此跋扈将军也”,当天就被梁冀用毒饼毒死了。 桓帝继位后,朝堂上下全是梁冀的人,他的亲信邓叠、郭璜能自由出入皇宫,甚至密谋弑君。桓帝想动手,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最后只能拉着五个宦官 —— 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在厕所里定下计策。 这五个宦官带着禁军突袭梁府,没收了他的大将军印,梁冀被迫自杀。事后清算梁冀家产,足足有三十多亿,相当于当时天下半年的租税,可见他贪了多少。 桓帝这下更坚定了重用宦官的心思,直接把这五个宦官都封了侯,单超还当上了车骑将军,宦官集团从此正式登上权力舞台。 光有外戚还不够,士族集团的掣肘也让皇帝头疼。东汉靠 “察举制” 选官,结果越选越歪,官员全被豪门大族垄断了,比如耿氏家族从开国到灭亡,出了两个大将军、九个将军、十三个卿,十九个列侯,简直是 “官 N 代” 大本营。这些士族抱团取暖,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团,动不动就以 “清流” 自居,指责皇帝的政策。 汉桓帝除掉梁冀后,士大夫们觉得该轮到他们掌权了,结果发现皇帝把权力给了宦官,立马就炸了锅,到处骂宦官 “浊流乱政”。 桓帝本来就对士族没好感,见他们还想夺权,干脆借着宦官的手搞了两次 “党锢之祸”,把李膺这些带头闹事的名士全抓起来,让宦官彻底掌控了内廷。 说穿了,宦官能被重用,全是 “矮子里面挑高个”。外戚有家族根基,随时可能篡位;士族有门生故吏,抱团对抗皇权;只有宦官无儿无女,没有家族牵挂,只能依附皇帝生存,相当于皇帝手里的 “专属武器”。 而且东汉的内廷早就成了政治战场,皇帝的寝宫都成了议事厅,宦官天天待在皇帝身边,比外臣更容易接触权力,也更能帮皇帝干些 “脏活累活”。 比如汉灵帝时期,士族反对收税,灵帝就派十常侍去地方搜刮钱财,虽然名声不好,但确实帮皇帝充实了内库。 当然,这也是个恶性循环,宦官掌权后难免跋扈,比如单超封侯后就敢纵容手下杀人,十常侍更是卖官鬻爵,但皇帝也没办法,一旦失去宦官的支持,皇权分分钟被外戚和士族吞掉。 就像汉灵帝再宠信十常侍,也得靠他们制衡袁绍这些士族,不然早就被架空了。东汉的皇权就像个夹心饼干,夹在外戚和士族中间,宦官就是皇帝手里唯一能用来反击的小锤子,就算锤子有点硌手,也只能攥紧了不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