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2006年,德国人想用11亿元,收购曾为神舟飞船造过轴承的洛阳轴承,当时洛轴欠债24亿,连工资都发不出,洛阳国资委差点签字,但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却坚决反对,因为“洛轴被外资拿走会威胁国家安全。” 2006年,德国舍弗勒集团向洛阳轴承提出了11亿元的收购要约,这笔报价看似优厚,尤其对于一个负债高达24亿元、一度发不出工资的老牌国企。 这份报价衡量的是洛轴的“价格”,却无法估量其背后的“价值”,这里曾为原子弹项目打造配套轴承,为神舟飞船和核工业提供关键零件,其产品支撑着全国三成的铁路运脉,厂长李照辉的抗议,正是源于这份沉甸甸的历史功勋。 收购最终被国家安全审查叫停,决策者看到了财务报表之外的东西,西北轴承厂合资后丧失话语权的教训殷鉴不远。 若洛轴被控股,关键技术可能外流,生产方向将受制于人,这不仅关乎军工和铁路,更关乎当时正待起飞的高铁与新能源产业的未来。 这种价值也根植于企业深处的人才底蕴,2023年神舟十六号发射前,对接机构出现0.01毫米的微小误差。 洛轴首席技师王师傅在现场手工将其研磨至头发丝直径的五十分之一,确保了任务成功,这种无法交易的工匠精神,正是国家的核心资产。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一场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了郑煤机团队的市场化管理,中航产业投资则嫁接了航空轴承的技术团队,改革的核心,是彻底重构了利益分配机制,将国家底牌与个人雄心紧紧绑定。 三千名骨干员工成为公司股东,身份从“打工人”转变为“合伙人”,全新的“项目跟投”制度,让研发团队最高可分享项目净利润的30%,这彻底改变了激励的逻辑。 公司承诺每年将营收的8%投入研发,这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为持续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员工的心态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为国企打工”到“为自己拼命”,2024年,一个风电轴承团队就分享了1200万元奖金。 被激活的价值迅速在市场中得到证明,洛轴耗时476天,攻克127项技术难题,造出了全球首台25兆瓦风电主轴轴承,德国同类产品曾报价1.2亿且不转让技术,洛轴的新品不仅打破封锁,寿命还延长了近一倍。 它也曾因可靠性问题被比亚迪拒绝,即便报价便宜18%,通过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石墨烯润滑脂,轴承寿命提升了3倍,最终,产品通过了比亚迪1.5万小时的严苛测试,成为国内新能源车轴承市占率第一。 面对金风科技,洛轴敢于提出8年质保的承诺,远超行业通行的5年标准,这份底气为其赢得了37亿元人民币的大订单,标志着其价值已转化为市场的绝对信任。 信息来源:人民网——《新闻多一点丨洛轴集团的转型升级之路》

一叶知秋
哈瓦洛
南江
中国能用的轴承制造厂就洛轴和哈轴都卖了中国人用什么?
cc 回复 10-29 21:49
瓦轴呢
独狼
败家子
糊涂
如果能够做好质量。光中国高铁需要的轴承,就够吃跑了吧?
用户72xxx59
三大轴𠄘𠂆!
皮皮浪
为啥亏钱呢如果技术好
可爱的卫士
0.01毫米的对接误差。然后手搓到0.00几?
高育良
国外收购中国企业是连带技术,咱们收购国外企业却只有股权没有技术和专利。闻泰科技就是个例子
用户18xxx33
海林轴承
用户16xxx67
貌似还有个襄阳轴承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