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乌克兰对外宣布了 10月29日,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董事会主席谢尔盖·科列茨基紧急宣布,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冬,乌克兰必须额外进口超过40亿立方米天然气,预计需要19亿美元融资支撑。(据央视新闻) 导火索就在前一天——俄军对波尔塔瓦州能源设施发动本月第七次空袭,天然气系统再遭重创。尽管乌方已储备132亿立方米天然气,但因持续遭袭,国内产能损失超六成,自产难以为继,只能“靠买救命”。 这并非突然的危机。早在今年4月,乌克兰地下储气库库存一度跌至7亿立方米,创历史最低。当时专家就警告:若不及时补库,冬天将面临断气风险。如今,空袭不断,补库难、生产难,双重压力下,警报终于拉响。 19亿美元对战时财政是巨大负担。尽管政府已筹措部分资金,但剩余缺口仍需依赖外援。然而,外部支持正面临疲劳期。美国曾暂停电力援助,欧盟内部在分摊资金上也屡现分歧。一位欧洲外交官私下坦言:“持续输血,国内民众也开始有意见。” 更令人担忧的是后果。能源专家指出,若再遇极寒或新一轮打击,乌克兰可能不得不实行天然气配给——工厂限产、学校限暖,甚至居民供暖也可能被压缩。社交媒体上,暖冬还是冷战 成为热门话题。不少民众晒出家中暖气片照片,配文:“它还能热多久?” 三年来,乌克兰能源设施已被攻击上千次。从发电站到输气站,修复—损毁—再修复,几乎成了“循环模式”。抢修人员冒着炮火作业,被称为“影子英雄”,但再英勇的人,也挡不住持续不断的打击。 这场能源拉锯战,早已超出技术层面。它考验的是国家韧性,也拷问着国际援助的可持续性。有人问:当战火不息,温暖是否也成了奢侈品? 寒冬已至,风雪将临。人们不再只关心前线战况,更想知道——这个冬天,孩子能不能在暖和的教室里读书?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