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一名身患重症的孕妇正要进行手术,林巧稚拦下做手术的医生,说:“让她出院吧。” 主要信源:(中国青年报——怀非凡之爱,做平凡的事——林巧稚) 林巧稚医生的故事始于1901年冬天的鼓浪屿。 海风轻拂着棕榈树叶,在一栋西式洋楼里,女主人独自完成了分娩。 当她发现新生儿是个女孩时,失望的泪水滑过脸颊。 所幸丈夫林良英回家后及时抱起险些冻僵的婴儿,这个女婴才得以存活。 父亲为她取名"巧稚",寓意灵巧天真。 五岁那年,林巧稚经历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 母亲因子宫疾病离世,临终前痛苦的模样深深印在她幼小的心灵中。 这个创伤成为她日后从医的最初动力。 在父亲开明教育下,她不仅学习传统文化,还掌握了流利英语,这为她后来考入协和医学院打下基础。 1921年夏天,二十岁的林巧稚赴上海参加协和医学院招生考试。 考场突发状况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一名女生中暑晕倒,林巧稚毫不犹豫中断考试施以援手。 这个看似偶然的善举,让监考老师看到了比成绩更珍贵的医者仁心。 最终,虽然英语试卷未完成,她还是被破格录取。 协和医学院的八年严格训练塑造了林巧稚的专业素养。 她常在深夜的解剖室反复练习,手指被福尔马林浸泡得发白起皱。 1929年毕业时,她以优异成绩成为协和医院妇产科第一位中国籍女医生。 这个选择在当时颇具突破性,因为妇产科长期由外国医生主导。 1930年9月7日,林巧稚接生了一个男婴,档案登记为"袁小孩"。 这个后来取名袁隆平的婴儿,将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这样的巧合仿佛预示着林巧稚一生将与新生命结下不解之缘。 1964年的一个春日,协和医院妇产科接诊了一位特殊病例。 一位怀孕五个月的孕妇被诊断为重症妊娠合并症,多位专家会诊后决定立即手术终止妊娠。 手术室准备就绪时,林巧稚匆匆赶到,在详细了解病情后,她果断地说:"停止手术,让她出院。" 这个决定让在场医生愕然。 林巧稚通过细致检查发现,患者症状虽重但胎儿情况稳定,她判断可以采取保守治疗。 事实证明她的判断正确,该孕妇最终足月分娩,母子平安。 这样的医疗决策在林巧稚的行医生涯中并非个例。 抗战爆发后,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 林巧稚没有选择撤离,而是在东堂子胡同开设诊所。 她经常骑着毛驴出诊,药箱里总是装着应急药品。 有次为抢救难产产妇,她在暴雨中跋涉十几里山路,到达时浑身湿透却先检查病人。 这种敬业精神使她在百姓中赢得"送子观音"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林巧稚重返协和医院。 她率先推行产前检查制度,降低孕妇死亡率。 1955年,她成功主持中国首例新生儿溶血病手术,开创了国内新生儿急救的先河。 这些成就背后,是她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晚年林巧稚仍坚持在一线工作。 病房里常能看到她俯身倾听患者诉求的身影。 有次为抢救早产儿,她连续守护36小时,直到婴儿转危为安。 这种敬业精神感染着年轻医生,她常说:"医生给病人开的第一张处方应该是关爱。" 1983年春,病床上的林巧稚在弥留之际仍念叨着产钳和婴儿。 4月22日,这位接生过5万多名婴儿的医生安详离世,终年82岁。 她的遗嘱要求将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海面上,寓意生命循环不息。 林巧稚留下的不仅是医学遗产,更是一种精神标杆。 她用一生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证明专业技术与人文关怀可以完美结合。 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医疗奖项继续激励着后来者,而她办公室那盏常亮的台灯,已成为医界精神象征。 在鼓浪屿毓园的林巧稚纪念馆里,白玉雕像静静矗立。 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在此驻足,其中不乏当年经她接生现已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们带来的鲜花和照片,无声诉说着一个永恒真理:真正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生命。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