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5 日,零跑汽车正式宣布第 100 万台整车下线,标志着其成为中国第二家迈入 “百万俱乐部” 的新势力造车企业。 这个速度放在整个行业里都足够震撼,从第 50 万台到第 100 万台仅用了 343 天,创下了新势力车企里最快的量产跃迁纪录,比理想、小鹏这些先行者都要快上不少。能做到这一点,核心还是零跑坚持了八年的全域自研路线。他们把电池、电驱、智能驾驶这些核心技术都攥在自己手里,六大技术模块全都是自研自造,连电子电气架构都是四域合一的集成式设计,88% 的零部件通用化率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这种技术掌控力直接转化成了产品竞争力,15 万级的 C11 能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还能选装激光雷达,这种配置放在同级车型里几乎找不到对手,甚至能对标 30 万级的传统车企产品。 零跑摸准了主流消费者的需求,把 “好而不贵” 做到了极致。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平均售价是 20.72 万元,而零跑的产品均价只有 14.88 万元,精准卡在了 10-20 万这个最大的消费区间。C 系列车型占了总销量的 77%,尤其是 C11 的增程版,15 万出头的价格能做到 1200 公里的综合续航,纯电续航也有 285 公里,完全满足日常通勤和长途出行。这种高性价比让很多普通家庭不用咬牙就能换上智能电动车,2024 年全年销量接近 30 万台,同比增长超过 100%,直接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市场份额一路飙升,稳稳坐上了新势力第二的位置。 更难得的是,零跑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还实现了盈利。2024 年第四季度他们的净利润正式转正,毛利率超过 8%,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赚钱的新势力品牌。这背后是规模化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化,百万台的产量让供应链成本大幅下降,再加上自研技术省去了给供应商的专利费,让 “低价高配” 的模式形成了正向循环。以前大家总觉得新能源车企都是烧钱换规模,零跑用实际成绩证明,只要找对定位、控好成本,性价比路线同样能走通。 不过百万台下线的高光时刻刚过,零跑就遇到了一场小风波。创始人朱江明因为子公司 361.8 万元的货款纠纷,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还受到了限高处罚,这和百万台下线的风光形成了强烈反差。后来大家才知道,这背后是零跑 182.52 天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虽然比行业平均水平稍好,但远高于 60 天的政策要求。这场风波让外界开始质疑零跑的供应链管理,毕竟很多中小零部件厂商都在为长账期发愁,有些甚至因为回款慢濒临倒闭。 但这场风波没有持续太久,三天后朱江明就宣布限高令已经解除,解释是车辆过户流程的疏漏,还主动承认了团队在管理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零跑借着这个机会调整了供应链策略,开始缩短付款周期,配合 2025 年新实施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逐步向行业规范靠拢。供应商们也看到了零跑的诚意,毕竟能在短时间内达成百万量产的企业,未来的订单量有足够保障,部分之前犹豫的合作方反而加大了合作力度。 百万台下线不只是一个产量数字,更让零跑的全球化布局有了底气。就在下线前不久,零跑带着新款运动轿跑 Lafa5 亮相了慕尼黑车展,B 系列的首款全球化车型 B10 已经在海外上市,10 月份还要在法国开启全球媒体测试,年底前要进入欧洲、中东、南美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到 2025 年 6 月,零跑的销售服务网络已经覆盖了 286 个城市,806 家销售门店和 461 家服务门店的布局,让不管是国内消费者还是海外用户,都能享受到完善的服务。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场百万台的跨越带来的好处更实在。随着规模扩大,零跑的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快,2025 年密集推出了 B 平台两款新车和 C 平台的三款焕新产品,10-15 万的 B 系列甚至在高配版上搭载了激光雷达,这种以前只在豪华车上见得到的配置,现在普通家庭也能轻松拥有。2024 年零跑的投诉量虽然有 823 起,但主要集中在车机卡顿这类小问题,随着技术成熟和服务升级,这些问题正在逐步解决,用户口碑也在稳步提升。 现在零跑已经把 2025 年的销量目标定在了 50 万辆,同比增长 70%。这个目标看似激进,但有百万台积累的生产体系和供应链基础,再加上全球化市场的增量,并不是遥不可及。更重要的是,零跑用百万台的成绩证明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不只是能做高端品牌,也能通过技术普惠,让更多人用上高性价比的智能电动车。从一开始的 “低价高配” 标签,到现在的规模化、盈利化、全球化,零跑的百万台下线,其实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告诉行业,只有把技术握在手里、把用户放在心上、把生态建得健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得更远
2025年9月25日,零跑汽车正式宣布第100万台整车下线,标志着
外向圆月
2025-10-28 13:34: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