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中表示:任何技术领域,只要每当中国团队进入时,其他企业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10-28 02:17:23

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中表示:任何技术领域,只要每当中国团队进入时,其他企业都没得玩了,要么选择退出,要么发展其他业务。 就说光伏产业吧,早年间这可是欧美企业的天下,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FirstSolar都是行业里说一不二的角色,那时候中国企业还在跟着别人学做硅片。谁能想到十几年后,中国直接把这个行业做成了“中国主场”。 现在全球光伏产业链里,中国企业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片这些关键环节的产能占比全超过80%,连最核心的组件生产都占了全球八成以上份额。更狠的是技术突破,从2014年到现在,中国企业光打破光伏电池片实验室效率世界纪录就有62次,不管是晶硅还是钙钛矿技术,都能跟国际顶尖水平掰手腕。 这一下欧美老玩家彻底慌了神。美国的FirstSolar算是撑得最久的,可现在全靠政府补贴活着,2023年净利润8.31亿美元里,居然有6.6亿是补贴,占比超过八成,要是没这笔钱,今年第一季度直接就得亏损。 而且他们的产品根本没法比,薄膜组件成本差不多2元/瓦,是中国晶硅组件的两倍,转换效率才19.7%,比中国的n型晶硅组件低了好几个百分点,价格反而更贵。 要是没有美国政府加征关税、搞“双反”调查拦着中国产品,FirstSolar早被市场淘汰了。其他欧洲企业更惨,要么干脆卖掉光伏业务转行做别的,要么缩到细分领域苟着,再也没人敢说自己是光伏巨头了。 不光是光伏,动力电池这块更明显,以前全球市场都是日韩企业的地盘,松下给特斯拉供货,LG新能源垄断欧洲市场,三星SDI靠着技术优势稳稳占据高端市场。 可中国团队一进场,格局直接反转。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里有6家中国企业,加起来占了67.1%的市场份额,比上年还涨了近4个百分点。 尤其是宁德时代,连续8年拿全球第一,去年装机量339.3GWh,全球占比37.9%,比第二到第五名加起来还多,全球每3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用它的电池。更厉害的是连海外市场宁德时代都超过了LG新能源,成了非中国市场的市占率第一。 日韩企业这下彻底没了脾气,只能往死里挤细分赛道。松下原来靠特斯拉吃了好几年红利,现在份额不断缩水,只能专攻高能量密度的圆柱电池,想在高端市场留口气;LG新能源和三星SDI拼命往美国建厂,靠当地补贴维持生存,可就算这样,韩系三杰的全球份额还是掉了4.7%。 有业内人说,现在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标准都快被中国企业定了,日韩企业要么跟着中国的技术路线走,要么就只能做些边角料业务,想回到以前的辉煌根本不可能。 再看高铁这种大国重器,早年中国还得从德国、日本、法国引进技术,人家给的图纸都留着后手。可中国团队不只是照猫画虎,而是边学边改,硬生生走出了自主创新的路子。 现在中国高铁总里程超4.6万公里,占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2024年一年就送了40.8亿人次,比上年还多了10.8%。自主研发的复兴号成了全球标杆,京雄高铁用5G+北斗搞精准控制,CR450动车组用永磁电机降成本、碳纤维减重提速,这些技术连德国西门子、日本新干线都得过来取经。 以前国际高铁项目都是欧美日的囊中之物,现在中国高铁直接把他们的饭碗抢了大半。雅万高铁作为中国高铁全产业链出海的第一单,把印尼的交通效率提了好几个档次;中老铁路成了国际黄金通道,客货量天天涨。 日本原来还想跟中国抢东南亚市场,可他们的新干线成本高、建设慢,比不过中国高铁的性价比和交付速度,几次竞标都输了之后,干脆把重心转回本土,再也不轻易跟中国同台竞争了。德国西门子也调整了策略,只在欧洲内部守着老客户,不敢再跟中国在全球市场硬碰硬。 黄汉森说的“没得玩”,本质上是中国团队把“技术突破+规模效应+产业链配套”玩到了极致。不是靠低价倾销,而是像光伏那样,用更高的转换效率卖更低的价格;像动力电池那样,用更全的技术路线覆盖所有需求;像高铁那样,用更优的性价比拿下全球订单。 这种综合实力一旦形成,其他企业要么被迫退出,要么只能躲到中国团队没盯上的细分领域求生存。这不是什么“技术霸权”,而是中国团队用十几年深耕换来的行业话语权,毕竟在公平竞争的市场里,能打才是硬道理。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念薇评娱乐八卦

念薇评娱乐八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