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也没想到,自己绞尽脑汁从中国台湾地区“抢”来台积电,到最后竟然白忙一场。此外曾大言不惭的张忠谋也受到了教训! 特朗普当初为了“抢”台积电,那可真是软硬兼施。他一边喊着要对进口芯片征100%的重税,说只有在美国建厂才能免税,一边又抛出《芯片法案》的补贴诱饵,给台积电许了66亿美元的补贴和5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还吹牛皮说台积电会投2000亿美元到美国。 特朗普打的算盘挺精:把台积电这个“芯片做饭的好手”抢过来,美国就能牢牢攥住高科技命脉,还能卡别人的脖子。可他压根没算明白,造芯片不是炒个菜那么简单,不是把厨子拉过来就行,得有全套的锅碗瓢盆和配菜才行。 结果就是,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建工厂,机器得从荷兰运,安装调试还得靠外国工程师,光这一套下来就耽误大半年。更别说那些配套的材料,比如光刻胶、高端晶圆,美国本土的厂子要么产能不够,要么质量不行,还得从亚洲进口。这就好比厨子到了新家,发现没灶台没调料,啥菜也做不成,只能干等着。 成本更是个填不满的坑。特朗普当初吹的650亿美元投资,里头水分大得很。按台湾的建厂标准,其实510亿就够了,多报的钱说白了就是为了多拿补贴。就算有补贴,美国工厂的成本还是比台湾高不少——台湾造一片高端晶圆成本不到一万美元,美国厂补贴后还得一万零四百多。 而且美国工人不好招,高端技术人才缺口大,台积电那工厂得要6000多员工,本土招不够,只能从台湾调人,还得给高额加班费。可美国没加班文化,工人到点就走,想24小时开工都难,机器运转时间不够,赚的钱还不够付工资的。 进度更是慢得让人着急。台湾的工厂2023年就开始量产3纳米芯片了,美国那厂子2025年才刚开始试产4纳米的,差了快两年。等美国厂好不容易量产3纳米,台湾那边都要出1.4纳米的新技术了。特朗普本来想靠台积电在美国建厂撑场面,结果钱花了不少,时间耗了好几年,连先进芯片的边都没摸到,可不就是白忙一场嘛。 再说说张忠谋的教训,这老爷子当初确实有点“大言不惭”。作为台积电的创始人,他一开始觉得美国技术底子厚、补贴给得多,赴美建厂稳赚不赔,还觉得大陆造不出高端芯片,离不开台积电。2022年那阵子,他公开说“大陆没有能力制造先进制程芯片”,言语里满是底气。 可现实很快就打了他的脸,首先是美国建厂的麻烦比预想的多太多,成本超支、人才不够、进度滞后,之前算的账全乱了套。台积电本来想靠补贴降低成本,可美国的补贴要绑定一堆条件,比如得优先供应美国企业,还得接受政府检查,根本不自由。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大陆的芯片产业没被卡住。这几年大陆在成熟制程和封装测试上进步特别快,封测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就算没有最顶尖的芯片,日常用的手机、家电里的芯片也能自己造了。 台积电原本指望美国市场补损失,可美国的客户需求没那么大,工厂开工率上不去,反而把台湾总部的资源分散了。最关键的是,他之前小看大陆的判断彻底错了,大陆不仅没垮,还成了全球芯片产业里不可忽视的力量,这对一直把高端市场当饭碗的台积电来说,可不是小事。 现在台积电在美国的工厂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烫手山芋,继续投钱怕亏更多,停了又对不起美国政府的补贴,张忠谋这才明白,芯片产业不是靠谁给补贴就能随便搬的,得有完整的产业链、足够的人才和成熟的市场,这些美国恰恰没有。而他当初对大陆的轻视,也让台积电错过了不少合作机会,反而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说到底,特朗普和张忠谋都犯了同一个错:只看到了芯片工厂这个“面子”,没看清产业链和市场需求这些“里子”。特朗普以为靠威胁和补贴就能抢来核心技术,却忘了美国的产业基础早就跟不上了;张忠谋以为自己握着高端技术就高枕无忧,却低估了现实的复杂和别人的进步。这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搞产业、做技术,从来没有捷径可走,踏踏实实地把基础打牢、把上下游理顺,才是真本事,光靠耍小聪明或者摆架子,最后只会自讨苦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