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仓墓地曝光,墓前状况令人意外,与吴石、朱枫墓截然不同。 他是四烈士里最早回

点卯 2025-10-27 19:38:36

陈宝仓墓地曝光,墓前状况令人意外,与吴石、朱枫墓截然不同。 他是四烈士里最早回来的那一个,却安在最安静的地方,陈宝仓,名字一提,很多人先停一下,再想起马场町那天的名单,1950年火化,偷渡回到这边,1953年进八宝山,脚步抢在前头,身影却在记忆里慢了下去。 那块墓,很素,白碑一块,正面刻着名字,背面整片留空,清明走的人流过去,脚步快,停下来的不多,花不常见,香也淡,冷不是因为功劳轻,早走,事少,动静小,声音就低下来。 马场町的刑场在1950年6月10日,四个人一批走完,吴石,朱枫,聂曦,陈宝仓,这些年都追认烈士,骨灰也都回了,路各走各的,各有多道坎,朱枫的儿子绕了六十年才找到骨灰盒,吴石家在九十年代把遗骨接回,葬在福田公墓,陈宝仓这边,处决没多久,骨灰到了香港,很快又从香港转回大陆,回来的最早,在公众记忆里却放得最久。 走得快,准备不及,死当天,他留了封绝笔信给段翔九,意思清楚,死刑已定,请火葬,请转告家人,信最后到了他妻子师文通手里,那会儿政治犯遗体没人敢认,师文通托了两个朋友,硬把遗体领出,送火化,火化以后手里只剩一盒灰,这灰不适合留在那边,得想办法回来,路在香港,得找人带走,她想起女儿同学殷晓霞,这姑娘正要去香港,再去上海考学,一盒骨灰就变成她随身的行李,放进包里带上船。 船靠香港,入港证办不下来,岸上不让上,行李在手,灰在包里,夜里风浪不小,她把自己的东西都扔了,只留骨灰盒绑在腰上,摸黑下海,游到岸边,有人接她上来,带她去见在香港的师文通,盒子一打开,灰是湿的,海水渗进去,一盒东西,从台北刑场到香港海湾,沿着钢丝走过来,稍一失手就沉下去,连个名字都留不住,那一年是1950年。 1953年,中央做了一场很省的公祭,主持的是李济深,当时的国家副主席,很多人以为会很大场面,其实不到二十个人在场,吴石案没解密,陈宝仓的身份不便多讲,祭文念完,骨灰盒送进八宝山,碑做得很简单,白色汉白玉,竖着,不高,正面刻着陈宝仓烈士之墓,落款写北京市人民政府1953年9月,背面空着,籍贯没有,生卒没有,职务没有,连为国捐躯四个字都没落,白碑立在树荫里,像一块普通石头,正是这份空白,后来救了它。 文革里,八宝山不少烈士墓被毁,瞿秋白的墓被人拿着镐头铲平,还有墓被起出骨殖,标签一贴,后人不愿留墓,陈宝仓的墓还在,没人动,想动的也看不出来要动谁,太普通,陈家早就做了决定,从简,不留生平,外头说低调,骨子里是自保,风一变,牌子翻面就成包袱,烈士证书上有主席签名,抄家时一样会被扔进纸篓,陈家人伸手把那张从纸篓里捞回来,那就是那个时候的做法。 拿吴石和朱枫的归来一比,才看出这个“早”的重量。 吴石在1994年回,朱枫在2010年回,找人,找档案,找存放记录,走了好几代人的脚力,朱枫的儿子朱明找了几十年,有一阵子停下,后来靠一个陌生人在台北殡仪馆名册里看到朱谌文,觉得像把朱谌之写错了,顺着线头确认,骨灰在那里放了六十年,相比之下,陈宝仓的线一路顺,顺到后来很少人再回头去翻他的故事,有人扫墓,走到八宝山里看见一块白碑,碑前无花无供,拍了张照片,回去查资料,才对上马场町四烈士这个名字,网上资料不多,他自己整理了些,说每年清明会去献花,陌生人在无花的墓前接过祭拜的事,这束花拿在手上,分量很实在。 保密局的审讯记录里给他的字眼不是顽抗到底,用的是狡狯和镇定,这两字,意思就是不好审,什么都不说,缝都不露,电刑受过,吊打挨过,嘴还是紧的,狱里不说,临前写了很干净的遗言,行刑那天衣服整齐,走路不乱,性子什么样,吴石用八个字形容,水面一平,心中似铁。 三座墓,三种收场,吴石在福田公墓,墓上有麒麟浮雕,石作精细,朱枫在宁波烈士陵园,方向对着海,台阶两百多级,儿子捧着骨灰盒一路喊着慢点我们到家了,陈宝仓在八宝山,白碑一块,背面空白,亲人来得不多,很像这个人,不是配不配,不是功绩大小,他选了最静的落幕。 2013年,北京西山建成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他和吴石、朱枫、聂曦四人并肩立像,站在群雕中间的位置,2025年6月10日,牺牲七十五周年纪念,三百人到场,花圈从台阶铺到广场四角,这一次没有刑场,没有绞架,只有人群站定,掌声在风里传过去。 那块墓碑背面的空白,不是忘写,是当年的打算,陈家不想刻生平,只想让这座墓一直安稳存在,现在回看,这份选择让墓保住,也让一个人的体面保住,刻字容易被贴牌,白碑更像他本人,不争,不吵,脚步稳,口风紧,走得静,走得干净,人不在,故事没断。

0 阅读:231
点卯

点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