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朱棣老爷子当年派郑和的宝船队下西洋多风光啊,那可真是锣鼓喧天旌旗蔽日,结果呢?说停就停了,连个招呼都不打。这事儿里头藏着多少弯弯绕绕?咱们今天就得掰扯掰扯,看看究竟是谁在背后捅刀子。 那会儿的船队出趟海可真不是闹着玩的,每次都得准备两三年,光是补给就得装几百艘船。你想想啊,最大的宝船光桅杆就有九根,站在甲板上都望不到头。每次出海回来,带回来的都是稀罕物件——长颈鹿、鸵鸟、香料,还有各色宝石。可这些东西都直接送进皇宫内库了,老百姓哪见得着?倒是福建沿海那些商人跟着沾光,他们帮船队修船供货,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贸易网络。 江浙那边的官员眼看着就坐不住了,他们可是朝廷税收的大头,每年上缴的银子能堆成山。可郑和船队的花销大部分都是从这些税款里出的,他们那边反而捞不着好处。这就好比你家出钱请客吃饭,结果菜都端到邻居桌上了,你心里能痛快?于是乎,这帮人就开始在朝堂上煽风点火,整天嚷嚷着"劳民伤财"。 文官集团那帮人精得很,他们表面上说得冠冕堂皇,其实肚子里算盘打得噼啪响。要知道,官方贸易一停,走私买卖就兴旺起来了。这些士大夫们哪个不是家里做着生意?他们巴不得把海外贸易这块肥肉攥在自己手里。郑和船队每次出海都带着朝廷的旗号,这不明摆着断人财路吗? 朱棣皇帝靠着下西洋赚得盆满钵满,要不他哪来的钱把京城从南京搬到北京?又哪来的银子五次北伐蒙古?就连编《永乐大典》这么烧钱的事都干成了。可文官们看着眼红啊,皇上的钱袋子鼓了,说话底气就足,他们这些当臣子的还怎么左右朝政? 后来这些文官得逞之后,沿海的走私果然就猖獗起来了。那些世家大族的商船趁着夜色悄悄出海,回来时满载着南洋的香料和珍宝。这些人赚了钱又开始资助自己人在科举中上位,渐渐地把持了朝政。这就形成了个恶性循环——越是反对下西洋,他们就越能从中牟利。 说到底啊,郑和下西洋被叫停根本不是因为花费太大,而是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要是当初能建立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全国各地都能从中受益,说不定中国早就成为海上霸主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从这段往事中吸取教训:任何伟大的事业都要平衡各方利益,否则再好的计划也难逃夭折的命运。 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雲中漫步
劳民伤财!不如全球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