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5元一个面包被年轻人疯抢”的话题冲上热搜。在北京合生汇,B&C面包店门口排起长队,招牌惠灵顿牛排牛角包卖到58元;上海银座任志川的日式生吐司,原价98元一条,曾被黄牛炒到300元;武汉UH祐禾的黑松露火腿吐司35元一个,年轻人照样买单。甚至有人为抢面包,排队5小时,黄牛加价几十元代买也成了产业链。 这现象乍一看挺荒诞——十年前3元的肉松面包、5元的奶油面包遍地都是,现在一个面包的价格快赶上双人简餐了。可偏偏年轻人就爱这口,为啥?说白了,现在的贵价面包早不是“填肚子”的干粮,而是变成了“社交货币”和“情绪补给站”。 你看,这些面包店装修一个比一个精致,开放式厨房里师傅现烤现做,包装袋印着艺术家插画,联名款纸袋能炒到上百元。年轻人买面包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为了在忙碌的生活里找点仪式感。工作压力大,买个贵价面包,坐在咖啡馆里慢慢啃,仿佛生活都跟着精致起来了。 不过,贵价面包的“繁荣”背后,藏着不少隐患。原料涨价、报损率高、租金人工成本压得商家喘不过气,只能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更关键的是,很多贵价面包只是靠营销和噱头撑着,产品本身未必值这个价。之前有网友吐槽,32元的草莓泡芙还没巴掌大,35元的黑巧蛋糕甜到齁,这样的“刺客”能火多久? 其实,年轻人愿意为品质和情绪买单,但绝不接受“智商税”。真正能长红的品牌,一定是把溢价转化成了产品价值,而不是靠饥饿营销和黄牛炒作。那些靠名字新奇、包装好看、限量抢购的套路,早晚会被看穿。 说到底,面包再贵,本质还是食物。偶尔尝鲜可以,但要是为了跟风或者面子,花高价买“中看不中吃”的东西,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你觉得呢?你会为35元的贵价面包买单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 (来源: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