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板,这个瓶颈对中方而言不会是永远的障碍! 俄方的判断太准了,中国的发动机 “卡脖子” 从来不是永久的死结。 就拿航空领域来说,咱们的 C919 都已经交付运营了,虽说现在用的还是美国通用的 LEAP-1C 发动机,但国产的 CJ-1000A 早就进了测试阶段,目标就是替代它。 真正缺的是宽体大飞机用的大推力型号,毕竟 C929 这种级别的机型,需要 26 吨级以上的动力撑着,这一块咱们还在攻坚,但 CJ-2000 项目也在加紧推进,砸进去的资金和科研力量摆在那儿,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敢公开说 “随时能交付 PD-26 发动机”,心里门儿清:这会儿不合作,等中国自研型号量产了,他们再想卖技术都没地方吆喝。 再说俄方自己,他们的发动机产业也急需这波合作 “输血”。 这些年俄罗斯一直在搞航空工业自主化,MC-21 客机刚用上国产的 PD-14 发动机,正想往 PD-35、PD-26 这种更大推力的型号拓展,可研发烧钱如流水,光靠自己的市场根本撑不起生产线。 中国这边正好有刚需 ——C929 项目缺可靠的备选动力,美国又老拿 “断供” 吓唬人,这不就是送上门的订单? 普京 9 月份都亲口证实 PD-26 在全力推进,说白了就是给中国吃定心丸:这技术我们现成能拿出来,你要就赶紧,咱们一起把生产线盘活。 对俄罗斯来说,卖发动机不光能赚真金白银,还能维持住自己的研发团队和产业链,毕竟在西方制裁下,能找到这么稳定的合作伙伴太难得了。 更关键的是战略层面,美国的封锁反倒把中俄逼成了 “战友”。 这些年美国把发动机当遏制中国航空业的 “杀手锏”,动不动就威胁不给 C919 供发动机,想把咱们的大飞机产业卡死在摇篮里。 俄方看准了这个时机,主动递上 PD-26 这张牌,既能帮中国打破封锁,又能跟中国绑定得更紧。 要知道,俄罗斯自己也在摆脱西方技术依赖,PD 系列发动机就是他们的 “自主化支柱”,跟中国合作搞宽体机动力,等于多了个盟友一起对抗西方的技术垄断。这种 “你帮我维持产业,我助你突破封锁” 的默契,可比单纯的买卖划算多了。 有些人可能觉得是中国离不开俄罗斯的技术,其实压根不是这么回事。 俄方比谁都清楚,他们卖的是 “过渡方案”,不是 “救命稻草”。 咱们买 PD-26,无非是给 C929 项目加道保险,避免被美国掐脖子耽误进度,与此同时,CJ-2000 的研发半点儿没停。等咱们自己的大推力发动机搞成了,说不定还能反过来跟俄罗斯的产品竞争。 但俄方不怕这个,他们要的是眼下的资金和战略支持,毕竟现在能帮他们把 PD 系列发动机做大做强的,只有中国这个级别的市场。 所以说,俄方突破限制供发动机,既不是 “施舍”,也不是 “冒险”,而是最精明的选择。 他们看透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潜力,知道捂不住技术,也扛不住西方制裁的压力,不如跟中国联手共赢。 对咱们来说,这既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备选,也是倒逼自研加速的动力 —— 毕竟别人给的再好,不如自己手里的硬气。 这波合作,说白了就是两个被西方逼到一块儿的伙伴,各自打着最清醒的算盘,最后凑出了一局双赢的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