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大胆言论:中国AI与美国的差距不仅是几年,背后隐藏着原创力与顶层设计的巨大鸿沟,这条无人区的探索之路,敢不敢走? 梁文峰的一番话,算是把中国AI那层“繁荣滤镜”,直接撕了个稀碎,但但凡稍微懂点行的人都知道,这根本不是危言耸听,是实打实戳中了咱们的痛点。 你看现在身边的AI场景确实多,扫码支付靠AI识别二维码,秒秒钟完成交易;小区门口刷脸开门,摄像头扫一眼就知道你是不是业主;工厂里的机器人手臂跟着AI算法转,精度能到毫米级;连农民种地都能用AI拍照片识病虫害,乍一看好像咱们已经是“AI强国”了,可这些花里胡哨的应用,说到底都是浮在表面的“组装活”,里子的东西压根没跟上。 就拿满大街的AI摄像头来说,背后的人脸识别算法,90%都是基于美国的开源框架,咱们只是在人家的基础上改改参数;工厂里那些看着酷炫的机械臂,核心控制代码全靠英伟达的CUDA平台撑着,没了这个平台,机器人连动都动不了;还有农民用的病虫害识别APP,底层的图像识别模型,追根溯源还是谷歌开源的TensorFlow训练出来的。这哪是自主创新啊?分明就是“全球采购+中国组装”的高级代工。 更让人憋屈的是,有些企业还把这种“组装能力”当成核心竞争力到处吹。之前有个大厂的智能客服系统,号称能识别20种方言,结果被扒出来底层的语音模型,是花高价买的美国公司授权,自己就做了点方言数据的标注;还有个物流巨头的分拣机器人,宣传的时候吹得天花乱坠,说什么“全自主研发”,结果拆开一看,芯片是英伟达的,传感器是德国的,连算法优化都得靠外聘的美国团队。这种“拿来主义”玩久了,真以为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其实就是在温水里煮青蛙,等人家哪天断了供应,才知道自己啥都不是。 真正的差距藏在底层技术里,这可比光刻机卡脖子还狠。先说说芯片,全球95%的AI算力都得靠英伟达的GPU,咱们自主研发的昇腾芯片,性能顶多也就达到H100的80%,而且产能还跟不上,去年某头部AI公司为了训练大模型,愣是得从黑市上高价买二手的英伟达显卡,成本一下翻了倍,就这还得抢着要; 再看算法,现在火得不行的生成式AI,核心的Transformer模型是谷歌2017年提出来的,五年过去了,咱们还在这个框架里打转,就算有些公司搞出了所谓的“新模型”,也不过是在Transformer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没什么真正的原创突破。清华大学之前出了个PRIME模型,说能用1/10的数据达到GPT-4的推理水平,听着厉害,可底子还是人家的架构。 人才这块就更别提了,全球Top100的AI研究人员里,华人占了47%,可这些顶尖人才大多待在美国的高校和企业里,斯坦福、麻省理工的AI实验室里,一抓一大把华人科学家,而国内的AI实验室呢?某实验室负责人私下吐槽,他们培养的博士生,刚能独立做研究,就被硅谷的公司用两三倍的薪资挖走了,“留都留不住,有时候刚立项的课题,核心人员说走就走,项目直接停摆”。咱们就像个“人才培训基地”,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最后全给别人做了嫁衣。 而且咱们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几乎就是交了白卷。美国每年在AI基础研究上的投入是中国的3倍,人家从数学原理到算法创新,一直在拓宽边界,比如麻省理工去年提出的“神经符号AI”,直接挑战了传统深度学习的逻辑;而咱们呢,大多把钱砸在应用层,忙着做各种“AI+”的项目,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搞基础研究。。 说起技术依附的坑,咱们可不是没见过先例。当年苏联解体后,军工体系崩了,不得不依赖西方的技术,结果美国一个小小的芯片禁令,就让俄罗斯的导弹精度下降了30%,连核潜艇的导航系统都出问题; 再看日本,上世纪80年代半导体产业全球第一,结果美国一纸《广场协议》加上技术封锁,直接把日本半导体打回原形,现在连高端芯片都得靠进口。咱们现在在AI领域的处境,跟当年的俄罗斯、日本多像啊,表面看着热闹,实则根基不稳,哪天美国真要是断了技术供应,咱们这些AI应用可能就得集体“趴窝”。 但真要破这个局,也不是没招。就说DeepSeek吧,他们把大模型的训练成本压到了GPT-4的1/20,还主动开源了模型和训练教程,现在腾讯、百度这些大厂都在基于他们的开源框架做二次开发,这种“以软破硬”的策略,其实就是在打破美国的技术垄断。 但这些还不够,咱们更需要顶层设计的战略眼光,就像当年搞“两弹一星”一样,集中资源攻克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和关键芯片。不能再搞“撒胡椒面”式的投入,也不能再追求短期的政绩,要让科研人员能沉下心来做研究。 说到底,梁文峰的话听着扎心,却是实在的提醒——技术自主不是口号,是生存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