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级客人光临,你准备好了吗?”10月22日那天,云南景洪一个普通的小村子里,因为出门时有一扇铁门没有关好,就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巨兽来袭”。只见一头野生亚洲象,体重约有两三吨、耳朵比蒲扇还大的家伙,就那么晃晃悠悠地从远处走来,最后径直闯进了一户人家,远看就像一堵灰色的“墙”,正顶着长鼻子进入一户人家准备“做客”。 要说生活在云南地区的人们,遇到这种事其实也不算奇怪。 就有当地人调侃自己,别的地方那是小偷入室,而云南这儿却是大象串门。 如今生态环境的越来越好,野象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因为它们本身体型较大,所以随着数量的增多那活动范围也就跟着扩大了。 村民们早就习惯看到它们在公路边慢悠悠地走,甚至在稻田里泡澡、在香蕉林里打盹,但像这次这样,直接推门要进屋“做客”的,还是挺少见的。 这户人家的妻子在大象来“做客”之后,又回忆起今年这已经是家里第五次“被大象拜访”了,看来他们家还是挺招大象群体的喜欢的。 头几次大象还是夜里来的,走到院子里嗅嗅花盆、扒几片树叶,看看没意思就离开,可这次却赶在白天,还正巧丈夫出门忘了关门就给闯了进来。 大象也是百无聊赖的东看看西看看,直到狗一叫反倒引得大象更好奇,驻足停留了好一段时间,不过幸好这头象脾气温和,只是走了几圈,没弄坏东西,要不然那铁门估计也保不住了。 其实大象上家里“摆放”这样的事,在云南有几乎是每年都会有。 2021年的“北迁象群”事件,15头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向北,横穿上千公里,闯进了玉溪、昆明等城市。 那时的阵仗堪比大片,象群就那么浩浩荡荡的压马路、睡稻田、偷吃玉米,连监控都拍到它们在村口排队等绿灯的“可爱”行为。 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象群,也出动了上百名工作人员、几十辆卡车,为它们运送食物、引导回迁,全国网友也可以在网络上“追象直播”了。 现在不仅人们直播卖货,直播看动物像是大象它们睡觉、泡澡,也是个能令人感到放松的“特殊网红”,它们可以增添人们生活乐趣,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 不过,大象出现在人类生活区,虽然看起来新鲜,却也带来了不少麻烦。 比如2023年,普洱宁洱县一村民家,凌晨时被象群“踹门造访”。 监控画面中只见一头成年象用鼻子推开木门,进屋后翻了米缸、掀了柜子,还把厨房的水龙头拔掉,好在当时屋主一家早已跑到屋外躲避,没有受伤。 还有一次,西双版纳勐海的茶园里,一头公象不知为何情绪激动,把路边的农用车掀了个底朝天,当地人苦笑着说:“这象大概是心情不好,找个地方发泄呢。” 尽管这些故事听着像笑话,但对于生活在象群活动区的村民来说,却是真真切切的“日常”,这种每天都会刷新“新剧本”的生活有一些的困扰却也是欢乐的。 就像有人半夜听到屋外“轰隆”一声,以为地震,结果拉开窗帘一看,大象正啃着自家香蕉树;也有人早上出门,发现摩托车被鼻子卷倒,地上留着一串大脚印等。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这些大象到底为什么越来越喜欢往人类住的地方跑? 其实这原因还挺复杂,因为亚洲象对食物特别敏感,它们嗅觉极灵,能在几公里外闻到熟玉米的味道,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森林开垦,挤占了象群原有的活动区域。 所以天生好奇、喜欢探索的大象,有时候就看到院子开着门或者地头堆着甘蔗等,就会忍不住凑个热闹或是去寻摸一点儿好吃的,所以也是个体型大的“好奇宝宝”。 这也恰恰说明云南的生态恢复得好吗,野象数量能持续增长,是自然环境优良的标志,只要学会与象相安无事的生活,那么也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有趣生活。 当然,幽默一点看,这头“闯门象”也挺有个性,它没乱来、没伤人,只是进屋看了看、转了一圈就走,简直像是例行“巡逻”。 也有网友会打趣说:“这象可能是来看新装修的院子。”但玩笑归玩笑,这件事也让人心里微微有所触动的是,原来人与自然的距离,真的只是隔着一扇门。 说到底,大象不是入侵者,它们只是回到了曾经的家,而我们人类,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该学会给自然留一条活路,给自然生活以足够的生存空间。 所以当我们再次在视频里看到野象悠闲地走在田埂上或在路边喝水时,不妨少一些惊慌多一点思考,真正的文明不是让自然为我们让步,而是学会与它并肩同行。 在生活中,大家有没有遇到被野生动物光临的经历,欢迎评论区分享! (信源:掌闻视讯——《丈夫外出未关门,大象进家来“做客”,妻子想关门来不及了,“今年来了四五次,没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