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压根没想到,这次和伊朗干完架,最肉疼的不是打仗花了多少钱,而是被导弹残骸砸坏的房子、商场、办公楼……修起来简直是个无底洞! 伊朗发动的“真实诺言-3”行动里,往以色列发射了数百枚导弹,虽然以色列说大部分被拦截了,但光是拦截产生的碎片就砸坏了不少建筑。 就拿中部城市拉马特甘来说,九栋建筑物被彻底炸平,周边还有数百栋不同程度受损,特拉维夫市区的居民楼、以色列国防军总部所在地都被导弹击中,连雷霍沃特的魏茨曼科学研究院都没能幸免,癌症研究中心的墙壁被炸掉大半,整栋实验室着起大火。 以色列税务局后来统计,民众提交的损失索赔超过53000份,其中建筑相关的就有41962份,光是私人住宅就占了36928份,还有5108份是商店、办公室这些商业建筑的索赔,数百栋房子根本没法修,只能推倒重建,前前后后波及了至少20万人。 可能有人觉得,打仗花钱才厉害,以色列自己都说战争总成本可能高达120亿美元,平均每天花10亿美元,相当于一天少了10架F35战机。 但这些军费是一次性的,打完仗就不再续了,可修房子的钱是没完没了的。以色列方面一开始算的直接损失就有11亿美元,这还只是砸坏的门窗、墙体这些能看见的损失,那些看不见的间接损失才真叫吓人。 比如商场被炸了,商户没法营业,一天少赚好几千,这些钱没人补;办公楼毁了,公司得停业,员工工资照发却没收入,老板只能自己扛;还有那些科研机构,实验室里的仪器设备都是特制的,炸坏了再买再装,花的钱比盖栋新楼还多。 负责赔偿的官员都说,最终的总损失得是现在预估的好几倍,这数字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更头疼的是,修这些建筑可不是买块砖抹点水泥那么简单。先不说那些彻底被毁的房子,就算是轻微受损的,也得先清理废墟。 加沙那边光是清理废墟就需要21年,还得处理藏在瓦砾里的未爆弹,以色列这边虽然条件好,但导弹碎片和建筑残骸堆得跟小山似的,清理起来又费钱又费时间。 而且以色列的建筑不少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砸坏后加固修复比盖新楼还麻烦,比如居民楼的承重墙坏了,得请专门的工程师设计方案,用的材料也得是高强度的,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商业建筑更复杂,商场的电梯、空调系统炸坏了,得找原厂维修,光是等配件就得好几个月,这期间商场一直没法开门,损失天天在增加。 钱从哪儿来也是个大难题。加沙重建喊了好几年,联合国说要532亿美元,结果各国答应捐的钱到账还不到零头,以色列这边也好不到哪儿去。 保险公司得先赔一部分,但5万多份索赔堆过来,保险公司的资金压力巨大,后续肯定得涨保费,普通老百姓和商家买单。 政府也得掏钱补贴,但打仗已经花了120亿美元,国库早就紧张了,这笔修复钱只能从教育、医疗这些民生资金里挤,最后还是老百姓受影响。 更要命的是,没人敢保证修好了就安全了,伊朗的导弹储量只消耗了四分之一,万一再打起来,刚修好的房子可能转眼又成废墟,谁也不愿意把钱扔到这个无底洞里。 对比起来,军费花出去好歹换了军事打击的效果,可修复建筑的钱花出去,只换来了“暂时能用”。那 些被炸的住宅,老百姓得先住临时板房,一住就是大半年;炸坏的学校得让孩子去别的地方上课,路上多花一两个小时;医院受损后,病人看病得跑更远的地方,这些麻烦事儿比花钱更折磨人。 而且以色列的建筑成本本来就高,人工、材料都比周边国家贵,修一栋普通的居民楼就得几十万新谢克尔,那些高档商场、科研楼,修复费用能翻好几倍,这么算下来,这笔账根本没法平。 所以说,以色列这次是真的栽在了修复成本上。打仗的钱花完就完了,可这些被砸坏的建筑就像个填不满的窟窿,今天修好了门窗,明天可能要加固墙体,后天又得处理后续的安全隐患,钱得一笔接一笔地投进去。 更让人无奈的是,只要冲突的根儿没解决,这个窟窿就永远填不完,刚补好的地方可能再被砸烂,这样循环下去,再厚的家底也扛不住,这可比一次性的军费开销让人肉疼多了。
